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想把孩子送去海外讀書。這一點,從遍布各地的國際學校數量激增中就可見一斑。在上海,盡管最高學費每年近26萬元,國際學校依然受到家長追捧。
在由現代教育報社、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劍橋大學外語考試部等共同主辦的“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2016)”上,上千名中國家長通過微信報名來到現場與各類正在招生的國際學校“對接”,想要給孩子鋪就一條“出國路”。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家長和國際教育教師們關心的問題背道而馳。主辦方收集的問卷結果顯示,“出國安全問題”是家長 們最關注的,達76.19%,此外“心理健康問題”(61.90%)和“無父母監督,被帶壞”(40.48%)也是家長關注的重點;與之相對的,更多與會 的資深國際教育踐行者則更關心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能力。
“人人”都想送孩子去國外讀書究竟是啥狀態
在我國,送孩子出國讀書已經幾乎要成為一個“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了。據全國婦聯2015年12月底發布的全國第二次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全國60%以上中小學生家庭有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意向。
就在不久前,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云曉也親身感受了“人人都想送孩子出國讀書”的狀態。
“打車去機場,司機看到我跟別人說話,知道我是做教育的,特別激動。”孫云曉說,全程一個多小時,出租車司機就像撿了個寶似的,一直在向他咨詢孩子留學的事兒,“這個司機全家存了100萬元,要送兒子去英國讀書”。
不僅如此,出租車司機和自己的妻子每月還有1.5萬元的收入,他們愿意每月再投入1萬元供孩子讀書。但問題是,當孫云曉詢問他了解哪些英國大學、孩子是否愿意出國時,這位對孩子“掏心掏肺”的父親卻茫然極了,他不了解英國有哪些學校,他的孩子也并不太積極配合夫妻倆。
“這可能就是我們國家普遍存在的一個現狀。”孫云曉說。
實際上,同樣的情況,在上海也一樣存在。上海西南位育中學國際部主任黃徐娟介紹,現在上海各類國際高中課程非常多,含IB、AP、A-Level等。但她所接觸到的很多家長,對美國高中課程大多會存在比較嚴重的誤會,“很多家長覺得美國課程簡單”。
但實際上,美國高中課程會觀察一個孩子從第一天入學到畢業那一天,每天出勤、上課的表現、作業、完成項目情況等,“它沒有一個考試的分數,完全都在老師的手里。但如果做得一般,這個分數會是很難看的”。
更多的時候,因為沒有想好為什么留學和留學后要做什么,大多數小留學生家庭只能鎩羽而歸。現代教育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廖厚才引用一組數據稱,去年在美國被開除的中國留學生占中國留學生總數的3%,約8000人。
而根據2015年版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顯示,80%的中國留學生被開除是因為學術差或者學術不誠實,51%學生因為GPA低于2.0,被開除者中的79%都是本科或者碩士在讀生,“留學絕不是中國教育失敗者的避風港”。
家長是“參謀長”,而不是“指揮官”
“家長是參謀長,而不是指揮官。”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創始人胡敏說,以他的經驗,我國很大一部分小留學生的留學事宜都是家長包辦,這種狀況直接決定了中國孩子不可能輕易被名校錄取。
美國諾斯克勞斯學校執行校長吳澄也注意到了這個“中國孩子的典型問題”,“很多孩子碰到同學矛盾,或者碰到與老師之間溝通不暢等問題,不是第一時間找老師溝通;而是第一時間打電話回去找媽媽,有的家長心里火了,一個電話打過來,甚至有的人直接就沖到學校了”。
吳澄說,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大部分時間都由老師和家長支配,“幾點晚自修,幾點做什么,甚至吃飯都安排好了,孩子只要聽著,跟著別 人的安排去做就行了。”但實際上,國外學校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直接造成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有些人甚至在國外打游戲耗費時間。
孫云曉介紹了一些幫助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
比如,一位廣東母親在兒子16歲執意要出國留學的情況下,讓孩子利用暑假兩個月“模擬出國留學”。這兩個月家里不給生活費。孩子要一邊學英語, 一邊打工,嘗試養活自己。結果孩子兩個月里很辛苦,打了幾份工,最后不但維持了自己的生活,還剩下500元。母親才同意送孩子出國。
補課補不出“尖子生”推薦信不是越有名越好
“尖子生不是‘補’出來的,家長千萬別以為,自己投入了、努力了,孩子就一定能出類拔萃。但事實上,不必要的補課,真有可能把孩子補壞了。”北京匯文中學校長陳維嘉說。
“補壞”存在兩個維度:其一,不會思考。由于孩子在輔導班上已經學過一些皮毛,有些孩子自認為學會了,不再跟著老師的節奏主動思考,久而久之, 學習能力和成績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其二,壓力過大。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孩子,因為學習壓力超過承受范圍,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從厭學發展到排斥 集體、同學和家庭。
實際上,“補課”對于申請美國名校,一樣沒有好處。
哈佛大學前亞洲中心運營總監、哈佛大學駐亞太地區代表喬恩·米爾斯就建議中國家長,與其把課外時間花在“從90分提高到95分”上,倒不如多給孩子一些課外活動和個人能力方面的鍛煉。
“成績是第一位的,但哈佛不會在一個90分和一個95分兩個孩子中,必然選擇高分的。”米爾斯說,如果一個孩子是三好學生、當過學生會干部,或者專項突出,比如數學競賽得過大獎、籃球水準非常高,那么哪怕成績比別人低5分,哈佛也會優先考慮。
在個人素質方面,米爾斯解釋說,個人素質大意就是別人對你的印象和評價。
對哈佛而言,這種評價的第一個體現方式就是推薦信。中國學生的最大問題,就是找一個名頭非常大的市長或者名校校長寫推薦信,認為這樣就一定能成功。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美國招生官更看重的是給你寫這封推薦信的人對你了解多少。同一個特色是籃球隊隊長身份的學生,學校校長給你寫的推薦信,還不如籃球隊教練給你 寫的推薦信。在哈佛看來,后者的推薦信分量更重。”米爾斯說,招生官一眼就能了解到,一個學校的校長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都非常了解,但你是籃球隊隊長,籃球 隊教練對你一定最了解,“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這些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