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滴滴優步要聯姻?雙方均否認

2016-07-23  來源: 新京報
[字體: ]

 21日,一則關于“Uber和滴滴要休戰”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媒體援引彭博社報道稱,Uber的投資者已經向公司管理層傳達了一個信息:是時候 停止在中國的消耗戰了。報道中還提及Uber中國與滴滴合并的潛在可能。隨后,滴滴出行和Uber中國通過回應否認了上述傳聞,并稱不會對流言做評論。

  Uber中國要并入滴滴?

  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數家機構投資者正在推動Uber與滴滴出行簽訂一項合作協議,為了阻止Uber計劃為擴大在華市場份額投入的數十億美元。

  報道稱,Uber和滴滴的投資者在討論上述潛在交易的可能性,其中一位Uber的投資者稱,他已經和有意停火的滴滴股東進行了10多次會議和電 話磋商。此外,滴滴總裁柳青曾與Uber兩位高層見過面。彭博還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投資者已建議Uber中國由滴滴接收,Uber則成為滴滴公司的小股 東。

  對于上述傳聞,滴滴表示:“我們并無類似計劃,也不對市場流言做過多評論。”Uber中國也回應稱,“我們從不對謠言和揣測做評價”,并表示,“公司第二季度發展非常迅猛,多個城市處于領先地位。”

  滴滴Uber融資戰正酣

  Uber和滴滴在為爭奪控制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而戰,雙方均為了市場份額采取對司機的激勵措施和對乘客的免費乘坐機會,追趕著彼此的融資步伐。

  2016年6月2日,Uber宣布獲得來自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的35億美元投資——這也是Uber融資史上的單筆最大投資。6月16日,滴 滴出行宣布完成了新一輪總額4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招商銀行還將為滴滴牽頭安排達25億美元的銀團貸款,中國人壽進行了約3億美元的長期債權投資。這也意 味著,滴滴本輪融資的實際總額高達73億美元。

  滴滴出行更早已經歷了一次與競爭對手的聯姻——2015年2月14日,曾經的“死對頭”滴滴打車、快的打車聯合宣布兩家實現戰略合并。業內分析 認為,合并主要由背后資本推動。在合并之前,整個2014年,滴滴、快的為競爭市場份額,在補貼上兇猛“燒錢”,雙方陷入了非理性的消耗戰,同時導致上市 希望渺茫。

  但之后,國內約租車市場上并未形成滴滴一家獨大的局面,Uber進入中國接替快的成為滴滴的勁敵,此外,神州專車、易到用車、AA租車等國內參與者至今仍然活躍。

  ■ 觀察

  “用戶福利縮水是趨勢”

  與上次滴滴、快的合并類似,對于此次傳言,市場上用戶普遍擔心在于服務提供水準會否下滑,以及紅包補貼是否停止。

  一位投資界人士表示,所謂互聯網模式或者互聯網思維,大都是早期先擴張增大規模,利用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再以尋求壟斷效應的方式獲得盈利。

  該人士稱,有很多邏輯和公司證明了這一點,如百度搜索,在谷歌退出后,搜狗、UC、360等廠商從技術和市場上無法與之抗衡,也由此造成百度前幾年“躺著賺錢”的狀況。從這個角度,壟斷移動出行市場后的公司勢必要將盈利提上日程,給用戶的“福利”一定會縮水。

  事實上,綜合了各種補貼和優惠活動后,國內專車用戶已經感知到專車價格在逐漸上漲。雙方高管亦多次表態,砸錢補貼的手段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兩家更在產品層面PK,以求黏住用戶。

  記者了解到,Uber拼車產品運營所采用的“一口價”機制即將會在人民優步上應用,遭遇擁堵和天氣等意外情況,系統也只會按照自動生成的價格收取。滴滴最近則在安全上大做文章:6月份推出了“緊急求助”、“號碼保護”等一系列設計。

  ■ 延展

  多家IT公司“化敵為友”

  在中國,由背后投資者積極驅動,并最終促成的同業競爭的互聯網公司合并已經成為一種熱門現象,盡管公司的創始人最初大都很不情愿。

  2015年,諸多互聯網科技企業經歷了“化敵為友”的奇妙過程,除了滴滴打車、快的打車戰略合并,還有大眾點評、美團網,趕集網、58同城、攜程、去哪兒,世紀佳緣、百合網等。

  2015年10月8日,大眾點評與美團宣布合并,被視為資本寒冬下抱團取暖之舉。11月,美團網CEO王興擔任新公司CEO,負責新公司的管理和運營,大眾點評網CEO張濤“退出”,如今已淡出江湖。

  而近日在58同城、趕集網合并后舉行的媒體交流會中,雙方創始人姚勁波、楊浩涌互稱“打了對方十年,怎么都打不死。”

姚勁波表示,合并后會將更多資金、人力、資源投入到新業務里面。“市場上將少些惡意競爭,少花些冤枉錢,少些廣告費。”楊浩涌解釋稱,不久后他將合并后的企業交給姚勁波,主要精力放在了分拆后的創業項目瓜子二手車。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