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首家農村黨支部書記學院吸引了大眾眼球。這家位于河南濮陽的干部教育學院,致力于用基層“土辦法”培養基層“土干部”。支書教支書,同行帶同行,頗為接地氣的培訓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村支書雖是芝麻官,卻挑著千鈞擔。中央精神能否傳達到位,要看村支書領悟力、表達力;戰略部署能否扎實落地,要看村支書領導力、執行力;村 里瑣事能否捋順打通,要看村支書調動力、協調力。可以說,村支書素質能力高不高,直接關系著國家宏觀戰略與鄉村微觀建設的銜接,關系著群眾的切身福祉。上 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村支書的活兒當真是不好干。而這,也讓村支書的教育培訓工作顯得異常緊要。
現實中,村支書培訓在很多地方卻常被視為“雞肋”。有的名存實無,只是擺設;有的避重就輕,只談成績不談方法;更多的則就理論理,實際用處 不大。培訓的缺失與脫節,使一些村支書談理論能說得頭頭是道,遇到難事則往往愁眉苦臉。治理村務不是照本宣科,不能生搬硬套。如何讓村支書把理論學活用 活,讓培訓接上地氣,補上當前干部教育鏈條中的這一薄弱環節,是村支書教育培訓亟須直面的課題。
就目前來看,培訓要見效,關鍵還得在“土”字上做文章。甲村的致富經念得好,就請甲村書記來講講;乙村干群關系很密切,就讓乙村書記來談 談;丙村群眾覺悟都很高,還得丙村書記來支招。從一個個具體案例出發,通過經驗交流讓各位村支書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是“濮陽經驗”的創新之舉。以往, 由于住得散、見面少、交情薄,村支書們常常“各自為戰”,有問題多靠村支部內部摸索。這不僅傷腦筋,也可能由于處理方法不當產生不理想的結果。許多有困惑 的村支書想求助卻無門路,一些有經驗的老支書,有好點子沒辦法推廣,而村支書學院的出現,著實讓“土”辦法火了起來。
濮陽的做法,展現了村支書培訓工作的新思路。這一個小切口讓人看到,基層干部的培養,其實可以有多種方式。多些互通有無,使更多的村支書能夠學到真東西,那我們農村的新發展就會有更堅實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