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開學季,要不要讓孩子把手機帶到學校,這讓人很糾結。孩子愛手機,除了方便電話,以及或有或無的攀比心理,還因為那些讓孩子放不下的手機游戲; 家長很矛盾,盡管孩子帶手機有利有弊,但禁止孩子用手機似乎失之絕對;學校是最頭痛的,一所重點校的校長說,學校制定了相關條例,嚴禁學生在教室使用手 機,最多將限制范圍擴大至校園內,但校方普遍“不敢”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原因無他——學生的“安全”與“權利”,只要有一位家長問:沒有電話聯系不 上孩子咋辦?學校就不好再提校園禁手機。
可是手機對學生的影響,已經大到根本無法忽視。當下最常見的場景是,當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每人捧個小手機,相互沒有交流。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斯蒂 芬·瓊最新發布的《手機如何影響青少年》報告,對美國學生5年來閱讀量出現下降作出的一個規律性觀察是:只有當閱讀成為排名靠前的樂趣時,孩子才會自主選 擇閱讀。當前的情況則是,對大多數孩子而言,手機游戲的樂趣遠遠超出閱讀,孩子們因而放棄主動讀書。
手機真是讓人愛恨交加。最近,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50件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產品, 占據榜首位置的,是蘋果于2007年首次推出的iPhone手機,《時代》對其的評價是:“這是一臺真正強勁的裝進成千上萬人的口袋的電腦”。毋庸置疑, 智能手機的誕生是人類生活科技的一次重大革命,僅僅在獲取信息、知識方面就是革命性的。不僅報紙,甚至紙書,都將像毛筆被鋼筆替代一樣,最終成為一種文雅 的閱讀界面。更便捷、全息化的移動閱讀媒介將會完勝。這是科學發展的積極一面,然而落入現實,當僅僅不到10年歷史的蘋果和其他智能類手機正在影響所有 人,正在對學生的閱讀、學習和生活習慣產生包括負面的影響時,家、校、學生三方該如何應對?
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是一位牛人,這位億萬富翁在擔任紐約市長的十多年里,素以“專制”著稱,比如紐約市曾在1988年通過規定,學生口袋里或者 書包里不能有手機或者其他電子產品,到了布隆伯格治下,他更下令學校有權隨機進行掃描檢查以發現和清除禁用物品,包括手機,一旦發現直接沒收。這樣的做法 遭到部分家長的抗議,公眾利益律師甚至揚言要控告市政當局,并且有人在市政廳示威。對此布隆伯格扔出一句話:“學校是學習的地方。”
布隆伯格說得有理,不過那些堅持孩子可以使用手機的家長難道就錯了?2015年,英國教育部委托中立機構就是否應該禁止學生將手機帶進校園進行 調查,研究結果讓人吃驚,報告指出,如今的一些學生已經對手機上癮,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會造成他們高度焦慮,從而影響學習和成績。對這種情況,一些專家提 出,既然手機戀在青少年中間如此普遍,因此老師們應該留出“科技休息時間”,讓手機用戶查看短信和社交網絡,以緩解他們的焦慮。這觀點真是很人性化,不知 您怎么看?
我們把視線拉回學校,如果人們認同布隆伯格“學校是學習的地方”的觀點,那么,手機對孩子的學習有什么作用呢?美國賴斯大學研究人員2014年 對初次使用智能手機的大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者最初認為這種移動裝置可以提高他們的能力,使他們在做作業和考試時表現良好,并最終取 得更好的成績。但在研究結束時,使用者報告的卻是相反的情況,在“手機是否加強我對跟學校有關任務的注意力”、“是否幫助我在學業測試中取得好成績”、 “是否幫助我很好更快地完成作業方面”,參加調查的學生普遍給出負面的回答。
校園還是學生學習社會交往的重要場合,那么手機這方面有什么作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個課題小組2015年對一群在大貝爾湖附近 野營的六年級學生進行了研究。在野營期間,這些孩子不能接觸任何電子設備,包括手機。通過這些孩子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語調和身體姿態來觀察他們的社交 狀態,結果顯示,只要在斷絕電子設備的環境中生活5天,孩子們理解非語言社交信號的能力就能提高。這就是說,去除電子設備的學生會相應增強社交活躍度。英 國精神病專家伊恩·麥吉爾克里斯特對學齡前后的兒童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一項調查則顯示,與前幾代的兒童相比,現在的少年兒童理解人們面部表情或表達同理心 的能力正在變弱。麥吉爾克里斯特認為,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孩子們“虛擬社交”的時間增多,他們可以不必面對現實社交,他們減少了伙伴們玩耍時對相互關系和 現實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孤獨的社交”已經成為孩子們的普遍現象。
研究不等同于生活,出于種種原因,有決心不給孩子手機的家長很少。在教育部門沒有針對手機使用作出安排的情況下,學校只能“因校制宜”給出所謂 的“暫行條例”。智能手機的普及就是這幾年的事情,學生在校園是否、如何使用手機,這是件不該忽視的大事,教育主管部門應該足夠重視,給出科學、明確的指 引,不要讓學校和家長陷入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