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犯錯“叫家長”,很多人的記憶還停留在中小學階段。到了大學還找家長,要不是為了刻意懷舊,就真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
西安一所大學的學生在網上曝出,該校通知凡是掛科的學生都要叫家長來學校。學院一名負責人介紹,學校有一個學業預警機制,達到最高的紅色預警時,除了寄發通知書,還會電話溝通,邀請有條件到校的家長來校就學生學業問題面談,“我們沒有強制家長必須到學校來”。
學校的解釋,消除了“必須”叫家長這樣的誤解,但也肯定了“有可能”叫家長這樣的措施。對于犯錯“叫家長”,很多人的記憶還停留在中小學階段。到了大學還找家長,要不是為了刻意懷舊,就真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
對于大學生來說,除非極個別少年特招生,都已超過18歲,都是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他們不僅是法律上的成年人,在社會上也早就應該能夠自我約束,有實現自我追求的目標和規劃。從這個角度講,動輒叫家長,雖然說不上侮辱,至少是對學生自控能力的嚴重不信任。
當然,我們也不要忘記一個現實——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普遍存在約束過多的情況。學校和家長往往密切配合,將學生的學習生活規劃得滿滿當當,牛不喝水強按頭也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罷,反正是努力不讓一個學生掉隊。這樣的結果就是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所說的,學生素質方差很小,沒有太差的,但也磨平了拔尖的。
而我們的大學,在招生時往往能使出“洪荒之力”,搶起狀元來花樣百出,后續培養環節卻“后勁不足”,給人留下嚴進寬出的印象。許多一流大學也都缺乏對本科教育的重視和對學生的關注,“把高考狀元一網打盡,然后自生自滅”的現狀讓人心痛。
學生被動學習了十幾年,一些人在高考結束后便突然松懈,加之高校的教育方式仍停留在上大課掙學分階段,如果沒有嚴厲的規范訓誡,自然會有一部分學生疏于自我管理,得過且過,自我放逐,成績自然不會理想,掛科也在所難免。
對此,高校迫于社會輿論和家長壓力,就可能采取嚴加管教的措施,于是乎奇葩校規頻現,諸如“男女同學平時距離不能小于50厘米”,“高校學生談戀愛要實名登記”,“周末回家住宿需要提供房產證”等等,這些校規被人們調侃為“笑規”。這些規定,管束的效果一定會有。我相信,只要是教育,把小學那一套用到大學,一樣能達到一定的管束效果。
但是,這是我們需要的高等教育嗎?當然不是。教育的第一規律是因材施教,用錢穎一教授的話說,就是承認方差的存在,容忍所謂的差距存在。這種差距表面上是一部分學生的沉淪,但這也可能是另外一種重要能力的開始,那就是不經外界訓導而主動求知的能力。這種能力會伴隨人的一生,越早培養,越能在成長后半程實現超越。
因此,高校的寬進嚴出更應該是標準的,而絕不是過程的,否則就是把高等教育初等化,永遠在管束,學生永遠覺得有人托底,把學習當成任務。自我管理能力都沒有,又何談創新型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