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許多網民郵箱收到了一封郵件,這封郵件來自某大型商業網站,郵件內容是告知大家,有著十多年歷史的論壇服務,以這封郵件的發出為標志,將要徹底停止了,網友可以在限定時間內,登錄論壇下載自己以往的文字記錄。
但是有誰真的會登錄論壇,去下載自己留在那里的文字資料?這將是一件費神費力的事情。在經歷了博客、微博、微信、直播等幾輪網絡社交介質的變化后,混論壇時期留下的痕跡,已經被深深掩埋在互聯網深處,雖然無處不在的搜索引擎,可以將那些舊文字重新打撈出來,但對許多人來說,有那個功夫,遠不如安靜一會兒,回憶一下當年混論壇時印象深刻的ID。
有人將那封郵件截屏發了出來,點評文字是可想而知的惋惜、懷舊、感慨。但更多的人還是選擇了沉默,把它當成了一件小事,盡管有那么多人的青春,與一個又一個聊天室、一個又一個論壇有著密切的聯系,但這些聯系,都抵不過一個“時過境遷”。當年那些熱衷于在BBS上碼字、回帖的人,有的仍然以原來的ID活躍于互聯網上,有的已經更換ID隱匿于網絡江湖,但在回望或者談論BBS的時候,有些感受肯定是高度相同的。
論壇的盛行,讓第一代網民首次體會到,在虛擬世界的廣場式聚集是什么滋味。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聲,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論壇迅速地向另外一個人表達觀點、傳遞信息,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感受到陌生社交的魅力,BBS終于擺脫了現實社交中見面就問“您吃了嗎”的舊有模式,而可以隨意地、熱情地、友好地、多樣地與自己感興趣的ID打招呼,那種新鮮感,讓無數人夜不能寐,那時形容一個人“整天泡在網上”,其實就是長時間登錄在聊天室或者論壇里不退出。
不必實名,暢所欲言,表達個性,張揚魅力……有了論壇這個平臺,網民很快就不再滿足于信息與情感的交流,他們開始創造第一波網絡流行文化。早期論壇的流行文化主要有,以痞子蔡《第一次親密接觸》為代表的網戀文化,以《大話西游》為代表的無厘頭文化,以“亂彈”(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旁敲側擊、冷嘲熱諷)為代表的網絡語言文化……直到今天,雖然平臺變了又變,網民也實現了代際更迭,但網絡文化整體上,還是對以往論壇文化的繼承,信息的聚集與分發,觀點的提煉與傳播,情感的碰撞與融合,大致也都還是論壇時代就已形成的規律。
論壇對網民的心智沖擊是巨大的。首先,論壇強調了人人平等的精神,和微博時代的大V認證不同,一些名人、明星一登場就自帶光環,而在論壇時期,無論一個人在現實中有多大名氣,在論壇中都得從一個表情符號、一個回帖、一個主帖開始做起,逐漸培養自己的知名度,要經歷對論壇事務的多次參與,才能成為真正的知名ID。論壇的版主,雖然也有額外的權力,而一旦某些言行激怒壇友,也會灰溜溜地下臺,論壇時期最熱鬧的行為就是“倒版行動”,無數版主就是在“倒版行動”中丟掉了管理論壇的權力。
其次,論壇啟蒙了網民的網絡公共生活。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們在現實中討論問題的模式已經固化,無非開會,定調,討論,然后拍板,受困于現實討論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事實上有許多人的聲音是發不出來的。而論壇打破了這種限制,網民可以隨時發表意見,真知灼見會迅速被頂到前排位置為更多人所看到。在對一些事件的價值觀判斷上,也能夠迅速達成一致意見,不像現在這樣,動輒就“撕裂朋友圈”。可以說,網民的公共素養,在論壇時期就有了深厚的積累與沉淀。至今還有不少資深網友,仍然在堅持使用論壇時期養成的討論問題的模式與人交流。
此外,論壇不但是觀點的集散地,還是情感的萌發點,是生活服務的交流中心。在十幾年前網絡信息還未形成洪流之勢時,每個網民都能夠輕易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論壇。現在的微博,已經徹底將圈子化擊潰,像論壇時期的那種經常有幾十個活躍分子形成核心圈子的盛況已經很難重現。現在的朋友圈,甚至比不上論壇朋友們的親密度,朋友圈已成功利圈、廣告圈,而論壇那種純靠友誼維系的情感關系,現在看來彌足珍貴。
曾成功扼殺論壇活力的博客,已經死掉了不少,但比博客古老許多的論壇仍然活著,這表明還有一股強大的眷戀力量,在支撐著網民繼續在論壇發帖,雖然看的人少了,參與討論的人少了,但論壇還在用它陳舊的方式,繼續它們在互聯網上的使命。
一家曾經影響巨大的論壇徹底關閉了,用戶帶來的流量以及商業利益已經微不足道,與管理相關的人員以及服務成本拖累了網站的業績,關閉是論壇早就注定的宿命。懷舊拯救不了論壇,因為無論多懷舊,都沒有人愿意再回去,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大家都習慣了跟著潮流走,過去的事物消逝了就消逝了,反正有著眾多的取代品。但有一點可以確信,論壇時期結交的朋友以及那些與早期網絡生活息息相關的論壇回憶不會被遺忘。
論壇的關閉,成為了許多網民與論壇的最后一次不那么親密的接觸。和那封語調平靜、不煽情的告別信一樣,網民們平靜地接受了這個消息。不帶疼痛的告別,也算是比較美好的告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