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2015年間,近六成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國家規定的9小時。記者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壓力呈內化趨勢,寫作業、上課外班時間比原來更長。作業多、在校時間長、課外班時間增加,是導致中小學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10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從你站在高中的門口,意味著再也見不到白天的陽光。生活在黑夜的兩端,只有惺忪的睡眼陪伴著你……”長春市某附屬中學高一學生琪琪日記中的這些話,讓每一個做老師和家長的心里都不好受。用“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遲”來形容當今的中小學生的生活一點也不為過,可是誰該對近六成中小學生睡眠不足負責呢?
眾所周知,中小學長期睡眠不足會造成身體乏力、免疫力和記憶力降低,甚至影響身體發育。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睡眠過程中記憶并未停止,大腦會對接受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存儲。如果睡眠不足,沒有給大腦時間去消化白天的學習內容,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睡眠不足還會導致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成績。2008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10個小時,初中生每天睡眠時間9個小時,高中生每天睡眠時間8小時,并限制了學生在校時間和作業時間。可是要將教育部的這些文件精神落到實處,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各地中小學對中小學生睡眠不足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大部分學生和家長也把睡眠不足的原因歸結為作業多、在校時間長。有調查顯示,00后小學生超過國家規定在校時間的比例達75.0%,平均在校8.1小時,比國家規定最高時間6小時超出2.1小時;00后初中生超標比例達85.9%,平均在校11.0小時,比國家規定最高時間8小時超出了3.0小時。
也許有人會說,教育部對中小學生在校時間、作業時間都有明確的規定,各地中小學照章執行不是皆大歡喜嗎?為什么要加大學生課業負擔、延長學生在校時間,兩頭不討好呢?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認為,把中小學生睡眠不足的板子全都打在學校和老師身上明顯有失公允。因為現行的高考、中考招生制度屬于高利害的選拔淘汰制,具有激烈的競爭性,這一招生考試制度決定了政府部門對教育管理的評價、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管理的評價以及學校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評價指標只有分數一項。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考、高考的升學率就成了教育GDP,凡是不能用分數衡量的如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觀、價值觀等都可以忽略不計。學校的辦學質量、校長主任的升遷、教師的職稱評優等,都與考試分數直接掛鉤。都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對學校和老師而言,分數何嘗不是他們的命根呢?是現行教育考核體制和機制逼得學校和老師片面追求升學率,其直接后果便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睡眠嚴重不足,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其實,家長對中小學生睡眠不足也負有很大責任。學生天不亮起身去學校,晚自習下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迎接他們的除了問長問短和熱湯熱水,還有一大堆家長布置的作業。家長為了能讓孩子的成績更好些,會要求孩子們去做許多的課外習題,這就占據了孩子們大部分睡眠時間。因為家長都不希望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以說家長給孩子施壓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學校從控制學生在校時間、減少作業量等方面推行減負,殊不知家長卻悄悄地給孩子增負。學校給孩子“松綁”,家長卻不斷給孩子加壓,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僅需要規章制度的約束,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更需要從體制層面、政策層面、管理層面進行精準的頂層設計,改革以升學率為導向的教育評價制度,建立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評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