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北京市檔案館負責人: 第一次系統地為老手藝人建檔

2016-06-22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日前在市檔案館,6位非物質文化大師的表演給平日安靜的檔案查詢大廳添了份熱鬧。

  檔案館怎么跟非物質文化扯上了關系?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本市第一次系統地為工藝美術大師建檔,20位工美大師的口述檔案,當天就在市檔案館舉行“試聽會”。

  6位非物質文化大師除了北京有名的聚元號弓箭、北京毛猴、北京絹花和老北京風俗泥塑,到場的還有固安臉譜、天津風箏魏,引得不少觀眾駐足叫好。

  “您收徒弟么?”聚元號展臺前,一位小伙子湊上前去問。該項目傳承人楊福喜笑呵呵地搖了搖頭。小伙子掏出手機邊拍照邊嘀咕:“要是有書或者錄像照著學就好了。”

  老手藝的延續大多依靠的是師徒之間的口口相傳。據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統計,目前本市共有244名工藝美術大師,其中4人已經離世。一位大師的離 世,很可能就意味著一項技藝的傳承終點,這門“老手藝”很可能就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近年來,一批“老手藝”已面臨失傳,卻沒有任何系統的文字資料記錄 留存。

  為了留住這些珍貴的民族記憶,北京市檔案館于2014年正式啟動了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口述歷史檔案采集項目。截至去年年底,20位工美大師的口述歷史檔案已經采集完成,形成了50多小時的高清視頻素材。

  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盡可能完整地記錄大師的藝術人生,采集內容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譜系,主要記錄大師的從業經歷,比如拜師學藝、技 藝傳承和行規等。第二是技藝,主要記錄大師的技藝技法、作品展示,比如邀請講述者挑出自己的代表作,講述作品獨特之處、構思與制作過程。第三是創新,主要 是記錄大師對該行業的突出貢獻等。

  首批20位大師,所涉及的行業以“燕京八絕”為主。20位大師都是業內頂呱呱的“大腕兒”,年齡都在70歲以上,其中年齡90歲左右的有三位,分別是泥塑大師雙起翔、補花大師崔潔和風箏大師費保齡。

  泥塑大師雙起翔13歲師從北京“泥人圣手”李榮山,談起泥塑,老先生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談到其他事情的時候,老人需要兒子在旁時時溝通配合。“每一次采訪都是在家里,考慮到老人身體狀況,每次訪談限時半小時。”

  費保齡大師曾把風箏藝術帶入最高藝術殿堂——中國美術館。采訪時正值深秋,設備在老人居住的小平房里根本擺不開。最后,老人支招兒把機器架到院子里,從門口往屋里拍。雖然條件簡陋,但在大師言語間,曹氏風箏仿佛已經在天空中翩翩舞動。

  市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口述歷史形成的檔案(資料)是溝通個體記憶與社會記憶之間的橋梁,也是過去與現實之間的橋梁,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首批口述實錄成果近期將以視頻和圖書的形式與公眾見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