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14日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語”。“供給側”“工匠精神”“洪荒之力”“吃瓜群眾”“藍瘦,香菇”等詞語上榜。
語言既是思想表達、人際交流的工具,也是公眾心理、社會情緒的載體, 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尤其是“人人都有麥克風”自媒體時代,網絡為流行語的衍生、傳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隔三岔五就有一個網絡流行語誕生,通過 病毒式傳播,一天就能熱遍天下。要是三天五天不上網,你就可能OUT了,理解不了“網絡新語”了。
新詞語不斷被制造出來,流行開來,成為流行語,社會也以極大熱情接納 流行語。如“給力”“悲催”“坑爹”“傷不起”“奇葩”“板磚”“女漢子”“暖男”“土豪”等一大批網絡流行語,不僅已成為社會常用語,有的還頻頻被社會 精英所采用。一些流行語由草根網民發起、傳播,反映了價值多元等文化現象。
流行語中也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并非所有流行語都值得我們點贊并轉 發。一些粗陋低俗暫且不說,“叫獸”“磚家”“吃瓜群眾”等流行語散發出來的戲謔、解構、犬儒也令人反感。2016年,有人將“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 稱為“吃瓜群眾”,詞義與“打醬油”近似。以“吃瓜群眾”自嘲、互嘲,用來表示一種不關己事、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的狀態。無論是自嘲還是他嘲,都散發出犬儒 氣味。
還有一些流行語根本就是無聊之作,既無語言智慧,又無豐富內涵,只有 語言使用者的任性,如“藍瘦,香菇”——10月,廣西南寧一小哥錄了一段視頻:“難受,想哭,本來今天高高興興……”一口濃郁的廣西話聽上去像“藍瘦,香 菇”。這種詞空洞無物、不知所指,毫無語言美感和生命力。很難想象嚴肅如《咬文嚼字》雜志居然將它評為“2016年十大流行語”之一,這種流行語能“流 行”多久也得打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