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載:李氏家族有一人為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當即滅掉公家的蠟燭,點上自家的蠟燭。“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故事的背后是可敬的公私分明。
為官從政、廉潔為先。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首要面對的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公與私。對此,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作出了非常 好的榜樣。毛澤東同志為中國革命先后犧牲了六位親人,新中國成立后,卻多次拒絕為親屬安排工作。周恩來同志即便是理發、招待客人、到老百姓家吃飯也從來都 是自掏腰包。斯人已去,風范長存。老一輩革命家這些公私分明的政治操守永遠是黨員干部學習、踐行的楷模。
針尖大的窟窿能透過斗大的風。現實中,不少黨員干部個人與公家不分,人情與原則混淆,一有機會就搞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公費旅游那一套。這 些公私不明、損公肥私的行為看似還算不上貪腐,卻極易麻痹人的行為、腐蝕人的意志、摧毀廉潔防線。近些年來落馬的干部,特別是一些高級領導干部,無不是公 私不分,將國家公器作為謀私工具,最終嚴重腐蝕了黨的肌體,也讓自己走向了黨和人民的對立面。“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些憑借權位大肆進行權權交易、權 錢交易、權色交易的“老虎”們,無論隱藏多深、無論時間長短,最終都難逃被捉的命運。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從一個個小事小節中,可以看到人的本色。黨員干部要講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這是黨性 要求,也是修德境界。始終保持對紀律和規矩的敬畏,堅持“有所行,有所止;有所為,有所戒”,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情所困,不為私利所惑,這樣的共產黨人 才是合格的、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