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發生在北京市中關村二小的校園事件,近日刷爆了朋友圈。有學生家長稱自己孩子遭到同班同學的“霸凌”,抱怨學校處理不妥。而另有“家長”稱事出有因, 家長不該借輿論施壓。校方10日的回應不但沒有平息事態,反而激起更大的輿論風波。11日,北京市教委表示,高度重視此事,呼吁關注事件中每一個孩子的健康。
短短兩天,事件不斷發酵,爭論白熱化,各種分析文章迭出,但唯獨沒有真相。有人感慨:這個新媒體狂奔的年頭,為什么指責和霧霾一樣多,真相卻和新鮮空氣一樣成了稀缺品?學校如何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如何避免輿論“次生災害”的產生,值得深思。
《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這篇既有故事又有文采的文章,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一是周末學校和部門不上班無暇顧及,二 是涉事學校是北京的名校,三是孩子被“廁所垃圾筐扣頭”、老師稱“過分的玩笑”等細節格外刺人眼球。果然,該文瞬間引爆輿情。
相比之下,中關村二小的回應就“遜色”多了:除了官話套話,“客觀公正處理糾紛”、“對不實言論追究責任”、“讓問題回歸校園處理”等更是貽人口實,甚至 被視為公然的挑釁,隨即遭輿論炮轟。冷漠傲慢也好,能力不濟、措施不力也罷,總之事件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了“次生災害”,學校難辭其咎。
今天的輿論場已不同于以前,人人握有麥克風的網友已經無法靜候官方的一錘定音,也難以再忍受那些正確的官話套話。退一步講,即使學校一時難以提供詳細、精 準、完整的信息,也應讓人看到努力提供真相的姿態和誠意,盡可能讓人少些猜疑。在移動互聯時代,及時發聲很重要,善于發聲更重要。
名校應對輿情的態度、能力和民眾對真相的迫切需求不在同一條線上,中關村二小到底發生了什么依舊是個迷,且引發了更多質疑。目前事件有反轉跡象,有人稱 “被欺凌”學生家長“夸大事實”“顛倒黑白”,更有人貼出“通過找關系進的學校”“母親是個編劇很會編故事”等內容。無論真相是什么,此事已給彼此造成了 傷害。
繼今年5月教育部發文后,上個月教育部等9部門又聯合印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對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 綜合治理。而事實上,對日益嚴重的校園欺凌現象,包括名校在內的很多學校依舊拿不出正確、恰當、合理的態度和做法,根治校園欺凌任重道遠。
此外,值得追問的是,在校園欺凌問題上,雙方家長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承擔怎樣的責任?本次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家長之間的相互指責、攻訐,而不是相互反思和擔責。假如真有家長借輿論之手推卸責任或發布不實信息,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立法解決校園欺凌已刻不容緩。只有通過立法,將家庭、學校和部門的責任嚴格化、標準化、法律化,讓管教不善、監護不周者付出法律代價,才能治“病”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