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北方農村環保怎樣趟新路?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2011-08-28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遼寧不僅是舉世聞名的重工業基地,也是農業大省,全省共有942個鄉鎮、11595個行政村,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51%。近年來,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全省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長期以來形成的“臟、亂、差”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農民環境意識淡薄、環保投入不足、資金管理分散等狀況也較為突出。

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遼寧省委、省政府站在科學發展的高度,大力推進農村發展方式轉變。在環境保護部和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遼寧狠抓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省政府要求全省必須用全新的思路、創新的思路、管用的思路抓好此項工作。全省通過整合財力資源、開展試點示范等措施,重點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糞便等突出環境問題,探索出一條具有遼寧特點的北方農村環保工作新路子。

抓住關鍵——

圍繞飲水安全實施連片整治

遼寧是全國首批農村環境連片整治8個試點省份之一,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試點示范工作,省長陳政高專門對這項工作做出批示,省政府多次研究部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各部門資源,共同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省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學定位,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將大伙房水庫及輸水工程周邊地區、輸水工程供水及受水地區作為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域。2010年,省政府與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簽訂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協議,計劃用3年時間投入20余億元,用于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切實讓這一重大惠民工程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大伙房水庫是全國城市供水九大水源之一,水庫總庫容21.87億立方米,2001年開工建設的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是東北最大的輸水工程,工程完工后將成為沈陽、撫順、鞍山、遼陽、營口、盤錦、大連等遼寧中南城市群的主要飲用水水源地,受益人口達2300萬,飲用水供水規模將成為全國較大的水源地之一。確保這個全省人民“大水缸”的安全具有十分重大意義,直接關系到全省國民經濟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

遼寧將區域內的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和盤錦等7個市作為示范市,以“出經驗,出成效,出模式”為目標,精心組織、上下聯動、穩步推進。一年來,在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及環保和財政等部門密切配合下,全省各地在科學制定規劃、建立惠民長效機制、加強技術指導、探索適合新路上狠下功夫。通過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大伙房水庫的環境壓力有所緩解,促進了水庫及周邊環境質量改善,對保障城市人口的飲用水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地制宜——

推動區域流域環境改善

遼寧省環保廳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抓手,推動區域環境全面改善,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生態建設,促進了全流域生態環境改善。沈陽市確立了“以蒲河流域為重點,流域沿岸、濕地周圍村屯全面治理”的工作思路,在重點進行村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畜禽糞便污染治理的基礎上,加強河道整治、岸邊綠化、村屯美化等系列工程建設,實現了蒲河流域生態環境有效改善,起到了以點帶面的綜合效應。

遼寧還根據不同實際因地制宜,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面,針對不同類型村莊,分別建設城鄉一體化處理系統、分散式低成本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簡易污水處理設施;在固體廢物處理方面,結合北方地區特點,建設農村垃圾制氣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系統,既消除農業固體廢物污染,又給當地農民帶來實惠;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方面,實行無害化與資源循環利用相結合;在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發展生態經濟,重點抓有機食品生產,沈陽市劃定了農藥禁施區和限施區,盤錦市建成有機水稻、生豬、河蟹產業鏈等。有機食品提升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為農民帶來切實的實惠。

創新模式——

不斷探索農村環保新思路

針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實際,結合北方氣候特點,遼寧省專門出臺了《遼寧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項目技術指南》,不僅著眼解決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而且著重探索北方地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新路子。經過一年實踐,已經初步形成了六大模式:一是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模式。二是生活垃圾分類——制燃氣、沼氣的就地處理和資源化模式。三是發達集鎮(中心村)的污水集中處理模式。四是分散村屯生活污水處理模式。五是畜禽糞便大型沼氣資源化利用模式。六是畜禽糞便區域有機肥廠處理模式。六大模式對于技術創新,推動農村連片整治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遼寧省還狠抓“三個一批”精品工程,即省里抓一批,市里抓一批,縣里抓一批,明確模式、效果、時限,全力推進、強化指導與督察。經研究,省環保廳、財政廳確定沈陽蒲河流域新()()片區、撫順縣社河和大伙房周邊片區、鞍山市海城河源頭片區、本溪市桓仁水庫片區和盤錦市雙臺河入?诒P山片區以及100個村莊為省抓重點,重點推進,抓出示范經驗和治理模式,為遼寧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出成效、出經驗、出模式”奠定堅實基礎。通過連片整治,遼寧已展現出新農村、新市鎮、新生活、新面貌的美好圖景。

強化管理——

確保農村環境整治扎實推進

強化管理、建章立制是確保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取得成效的關鍵。遼寧省建立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省、市、縣、鎮()、村以及片區都簽訂責任狀,做到“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責任化”。制定下發了《關于深入落實“以獎促治”政策,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的指導意見》、《遼寧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試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重要管理文件,明確調度制、聯席會議制、通報制等重要工作制度,為扎實推進這項工作提供了組織制度保障。

遼寧省對示范項目資金的支持范圍、資金申報、預算下達和資金撥付等方面進行了規范?h區財政建立農村環保專戶,實行縣級財政報賬制,在資金撥付工作上嚴格履行有關審批程序。以改善村莊環境整體水平為出發點,整合利用現有涉農資金,支持示范項目配套的建設內容,如道路、綠化、亮化、美化等,做到了錦上添花。撫順、本溪、營口市將農林、水利、衛生、城鄉建設及鎮村自籌資金,集中投向示范村莊,配合做好綠化、清淤、改廁、道路硬化等工作。通過強化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遼寧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環境保護部督查組在201159~11日對遼寧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情況進行督察后認為,遼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域選取科學,特大飲用水水源地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意義重大,對于探索特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流域污染治理和農村污染減排工作路子具有重要意義。

模式一

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

中國環境報訊 沈陽市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以蘇家屯區為代表的城鄉接合部城郊型垃圾綜合治理模式,他們按照“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進行設計,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處理暨環衛管理體系,在城郊農村環境治理方面成效十分顯著。

沈陽市蘇家屯區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轉、區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方式,對全區村莊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近幾年,蘇家屯區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公害化的原則,建立起“戶集、村收、鄉鎮倒運、區里統一處置”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體系。

2008年,蘇家屯區在全區11個鄉鎮建設了106個生活垃圾收集點、11個中轉站和5.4萬個衛生廁所等。重點完成了佟溝、白清、姚千和紅菱4個鄉鎮的38個生活垃圾收集點、4個中轉站的建設,使這4個鄉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2009年,蘇家屯重點綜合治理城市出口路和城鄉接合部環境,整治散倒垃圾殘土行為,加強周邊區域綠化美化;對區界交界處、“城中村”等地區垃圾堆、殘土堆、雜物堆進行清理,對秩序混亂問題進行治理。2010年,蘇家屯區投資5000余萬元,重點開展對12個重點村、46個沿線村和50個驗收點位的環境整治工作;對村內道路兩側進行綠化、美化;垃圾收轉運設施建設,主要村路和居民區50米設置一處垃圾箱,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大部分農村街道建立了垃圾收儲運體系。

通過環境整治的村鎮,人們很難再看到農村標志性的“三堆”,而是“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的景象。馬楠

模式二

95%垃圾資源化利用

中國環境報訊 盤錦市盤山縣結合縣域實際,積極探索垃圾處理新模式,開展了以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為重點的示范工程。

他們利用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資金建設3個垃圾氣化站,進行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并在垃圾處理的關鍵階段——垃圾分類上下功夫,做文章、出模式。試點村的居民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兩類,可燃垃圾和廚余垃圾。廚余垃圾送往沼氣站作為沼氣原料或就地堆肥;可燃垃圾進入垃圾氣化站進行氣化,氣化產生的可燃氣體可供周圍居民炊事和取暖用氣。這種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不僅可以解決周邊村莊的生活垃圾污染問題,95%以上的垃圾可資源化利用,而且還可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保障這一模式順利運行,盤山縣生活垃圾主要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監督的管理模式,同時盤山縣環保局還組織編制了《垃圾分類守則》和《環境監管員守則》介紹垃圾分類的要求及獎懲辦法等,村委會成立了“垃圾分類管理領導小組”、劃定了“村干部、黨員包戶分工責任區”,加強了實施垃圾分類重要意義的宣傳。

走進盤山縣胡家鎮紅巖村村民家里,人們看到有5種分類垃圾箱,分別放置廚余垃圾、紙類、塑料、不可回收垃圾、土石等,定期由村里統一處理?苫厥绽玫(廚余垃圾、瓶罐、廢紙、塑料等)物盡其用,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醫療廢棄物、燈管等)3%左右,定期送往市垃圾廠集中處理進行無害化填埋,棚膜、地膜均得到回收。家家戶戶都建了一個灰倉儲存小灰,做為鉀肥施用于水田。在這里,垃圾分類已逐步成為村民們的自覺行為。劉暢

模式三

發達集鎮:污水集中處理

中國環境報訊 撫順市近年來對發達集鎮(中心村)的污水集中處理辦法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他們針對村鎮不同狀況多種方式并舉,探索出“軟性填料+生物改性竹炭+氧化塘”等八大處理工藝,對村鎮污染減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于經濟基礎好,運行有保障的集鎮(中心村),采取工藝相對復雜、出水水質好的工藝。撫順縣后安鎮污水處理廠采用“軟性填料+生物改性竹炭+氧化塘”工藝,經過這一技術處理,生活污水中的CODcr可由250mg/l350mg/l降低到30mg/l40mg/l。據了解,后安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0.1萬噸/日,年可減少COD排放量66噸。

新賓縣新賓鎮污水處理廠,采用的是CAST(循環式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CAST工藝是在一個反應器中完成,工藝按“進水——出水”、“曝氣——非曝氣”順序進行,屬于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藝。這一項目已于2009930日竣工,年削減COD排放量達700.8噸,BOD5年削減量447.125噸,SS年削減量591.3噸。

新賓縣永陵鎮污水處理廠采用接觸氧化法處理工藝,這個工程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處理規模0.3萬噸/日。項目于20099月建成投入使用,COD年削減量210.24噸;BOD5年削減量157.68噸;SS年削減量177.39噸。

除上述3種處理工藝外,其他各村鎮也進行了不同嘗試。尤其是上馬鄉李家村采用的“太陽能微光發電+接觸氧化”處理工藝,具有微動力,又能處理污水,養護費用低,前景廣闊。陳玉柱

模式四

分散村屯:污水小型濕地處理

中國環境報訊 撫順市撫順縣采用一家一戶分散式小型濕地處理工藝及污水處理廠的厭氧發酵加人工濕地處理工藝,處理生活污水。有效解決了分散村屯生活污水污染問題,初步探索出一套適合北方地區實際的農村環境連片治理的技術模式和管理經驗。

撫順縣上馬鄉通什村緊臨大伙房水庫,全村180戶,600口人,已建設一家一戶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38處。村里、農民家里產生的生活污水通過下水道排到污水處理池。這種污水處理池學名叫“分散式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池”,表面上看就是一個兩平方米大小的小花池,上面種著黃楊、芭蕉和蘭花等根系發達的植物。在小花池內,鋪上大小兩層鵝卵石,再鋪上泥沙,最后種上植物。它的基本原理是生活污水集中送至窖井(代替厭氧處理池),經初步沉淀,再自流流入濕地池,經過砂石過濾,并在植物根系及砂石表面多種微生物的作用下,將水中的有機物質轉化、吸收,使污水達標排放。

生活污水從村民家里排放到污水處理池中,從另一頭流出就變成了清水,3年后只需調換池內的填料,又可繼續使用。這種分散人工濕地具有工藝簡單、造價低、處理效果好及不需要建設集中的排污管網等特點,有利于在農村廣泛推廣。

撫順縣后安鎮佟莊子村是大伙房水庫入庫河——社河的源頭,2009年,佟莊子村開展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投資150萬元,興建了生活污水處理廠。村民家的下水道連著街上封閉的污水渠,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通過污水渠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污水經氧化溝進入人工濕地,采用厭氧發酵加人工濕地處理工藝,將污水凈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沼氣進行回收再利用,并用厭氧發酵后的殘留物作為有機肥。通過人工濕地凈化的出水,可用于景觀湖、農業灌溉及綠化。經過幾年生活污水污染治理,佟莊子村改變了以往污水遍地流的景象,如今社河水質狀況穩定,社河水質達標率達100%。

2009年至今,位于大伙房水庫周邊區域的撫順縣25個村共完成了7處生活污水處理站、444個一家一戶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工作,不僅清潔了農村水源,還確保了流入大伙房水庫的水質安全。

怎樣處理畜禽糞便?

模式五

大型沼氣資源化利用

中國環境報訊 畜禽糞便大型沼氣資源化利用項目,是遼寧省環境科學院與調兵山天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針對禽畜糞便污染嚴重問題,在國家重大水專項以及省環保廳的支持下,以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為目標,利用集中沼氣工程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的治理模式。

這個項目建設于鐵嶺市調兵山高力溝村,建有1000立方米厭氧發酵罐1座,200立方米單層氣柜1座,240kw·h沼氣加熱器1臺,沼氣凈化系統1套,糞污預處理裝置1套,沼液噴灌系統1套以及配套公用設備等。關鍵技術在于這一項目在調節池與沉砂井之間設置了粉碎格柵機,采用沉砂井除砂、自主開發改進型USR反應器,對傳統USR厭氧反應器結構及運行方式進行改進,厭氧罐罐體保溫增溫采用熱管纏繞加熱和巖棉層保溫的結構。

項目于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與畜禽糞便區域有機肥廠處理項目成為遼寧省最大的農業面源污染減排項目之一,并形成集養殖、種植于一體,有機肥、沼氣于一體的有機生態農業的循環鏈。項目糞污處理能力5.5萬噸/年,削減CODcr1900/年、削減NH4N120/年,減排CO22500/年。

畜禽糞便大型沼氣資源化利用項目投產后年處理畜禽糞污1.5萬噸,年產沼氣36萬立方米,沼肥1.5萬噸。沼氣作為燃料供養殖廠自用,剩余部分供周邊農戶,沼液作為液肥,用于珍稀花卉、果樹、玉米等經濟作物種植,生產的玉米作為畜禽飼料用于有機大鵝養殖,養殖產生的污水、糞便作為發酵原料又進入發酵系統。 陳玉柱

模式六

建區域有機肥廠

中國環境報訊 遼寧省環境科學院與調兵山天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建設畜禽糞便大型沼氣資源化利用項目的同時,積極推進畜禽糞便區域有機肥廠項目建設。

2009年,建成8000平方米堆肥場1座,有機肥車間1座,篩分、造粒、干燥、包裝生產線各1套,購置德國拋翻機1臺以及配套公用設備等。實現了大尺度寬垛堆肥,提高堆肥效率;篩選低溫高效好氧發酵菌種,保證菌劑投后的實際效果;對堆肥條件、拋翻頻次、原料配比、菌劑投加等進行優化控制,實現畜禽糞便的快速腐熟,減少碳氮損失,提高肥效。

這一畜禽糞便區域有機肥廠項目處理能力為4.0萬噸/年,年產有機肥兩萬噸,堆肥原料為畜禽糞便及少量秸稈,生產的有機肥外售給周邊農戶用于農業種植。

沈陽市遼中縣也開展了這方面嘗試,2010年,投入連片治理資金900多萬元,在51個示范村建設10立方米~100立方米不同規格的沼氣池221個、大型儲糞池153個。建成后的儲糞池,采取了防雨、防流失、防滲漏措施,糞便經過短時間堆放后,直接運送到有機肥場加工成有機肥或賣給周邊農民進行堆肥利用,既消除了養殖糞便對周圍空氣環境造成污染,更主要消除了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污染。

沈陽五星高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年飼養1萬頭豬,生產有機肥料5000噸。這一項目的實施,使生物利用率及循環系統的自我維持能力都得以提高。沼氣良性循環由飼料、養豬、沼氣及沼氣加工物二甲醚燃料、沼液及沼液加工物生物農藥、沼渣及沼渣加工物生物肥料、蔬菜等循環鏈條組成。這一思路突破了傳統的種植、養殖模式,建立起生態有機循環、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的新模式,實現了養殖糞便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