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末讓位于銀行攬存“大局”的新基金發行在節后似有再度升溫之勢,數只新基金節后加入發行行列,使得基金銷售市場三季度末的“清淡”局面有所改觀。然而在持續弱勢環境中,投資者入市熱情難以激發。分析人士表示,年初至今的低迷基市人氣恐將延續。
發行緩慢回升
鑒于存貸比考核大限來臨,每當季末銀行都會將攬存作為全行上下的工作重點,即便是被視為重要收入來源的基金銷售等中間業務也必須服從大局讓位于攬存。因此三季度末基金銷售市場較為清淡,不僅單周申報新基金發行數目大幅下降,數只已獲批發行的新基金也紛紛公告延后發行檔期。
而國慶過后,新基金發行似有再度升溫之勢。10月10日,博時回報、大成內地消費、海富通國策導向等6只基金(A/B分開算)加入發行行列,12日天治穩定收益發行,加上在發的基金,本周新基金發行數目回升至12只,清淡局面有所改觀,發行熱度緩慢提升。
從產品特征來看,市場持續震蕩,部分新基金將投資目光投向消費領域,如長信內需成長、大成內地消費和中海消費精選;前番表現略優于大盤股的中小盤也在此番發行新基金的視野之內,例如泰信中小盤和中郵上證380指數;此外,前三季度唯一取得整體正收益的貨幣基金也是當下發行市場的一支“生力軍”,例如匯豐晉信貨幣。
人氣恐難聚集
然而,在分析人士看來,整體上新基金發行數目并沒有回升到單周20只左右的年內中上水平,即便出現回升,弱勢之下低迷的基市人氣還是難以聚集。
“至少從目前情況看,新基金發行‘慘淡’局面沒有改觀的趨勢。”某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表示:“股市持續調整,前三季度偏股型基金無一取得正收益,財富效應難以彰顯,投資者不放心把錢交給基金。”
數據統計顯示,前三季度共有164只新基金宣告成立,合計募資規模為2267.66億元,平均單只基金僅募資13.83億元,創歷史最低首發規模。比2008年大熊市時新基金平均18.2億元的首發規模還少了4.37億元。
不僅如此,在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下部分新基金甚至遭遇“無人捧場”的尷尬,逼迫延長發行期。截至目前,年內已有11只基金先后宣布延長募集期,基市人氣低迷程度可見一斑。
“這也是市場化調節對于年內基金扎堆發行野蠻擴張的一種反應。”北京某基金研究機構負責人表示:“ 新基金發行已經陷入了一種‘怪圈’,這樣‘拼發行’肯定會透支行業的資源,如果市場持續低迷,目前的發行現狀肯定不具有持續性。”
“今年的行情對于基金操作來說具有很大挑戰性,甚至是對其所堅持的價值投資理念的一種挑戰。如果無法形成持續的賺錢效應,或者市場沒有出現明顯的啟動信號,投資者對于基金投資的熱情恐難提升。”上述基金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