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媽媽勸導難顧家 女兒送名“高忙忙”(圖)

2011-10-31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10月26日,豐臺區永善社區勸導隊照例“巡街”,在一理發店門前,隊員們勸說商家將占道的晾衣架收起。圖中左三為高永紅。

    2007年加入社區勸導隊,高永紅(左)已離不開這份工作了。

    高永紅

    崗位:社區勸導隊副隊長

    工作地點:豐臺區永善社區

    【心語】

    小商小販上街賣東西,也都是為了生活,我們首先得尊重他們和理解他們,才能更好地勸導他們,幫助他們。

    10月26日早上8點,豐臺永善社區外的道路上,上班的,遛彎兒的,已經是人來車往,熱鬧非凡。

    一個50來歲燙著小卷發的阿姨,在路上邊走邊看,不時與相逢的老街坊笑著打招呼。

    “高姐,您今天又上勸導隊上班啊?現在社區環境這么好,你們勸導隊,是不是也都快下崗了?”一個遛彎兒的老街坊,老遠就和一位卷發阿姨打招呼。

    自然,高姐就是這位卷發阿姨,她叫高永紅,是永善社區勸導隊的副隊長。

    說起這個社區勸導隊,雖然沒啥實權,可按老北京話說,他們卻“管得倍兒寬”。小販游商、發小廣告的、打架吵架的、亂停車、占道的,凡是與秩序、環境有關的,都在他們的“管理”范圍。

    抱著“私心”加入勸導隊

    在永善社區勸導小組里,高姐隊齡最大,是勸導隊首批81人中的一員,算是元老。

    說起為什么要加入勸導隊,高姐說是有點兒私心,就是為了能讓女兒睡好覺。

    永善社區,因緊靠豐臺火車站和西四環,每天人來車往,甚是熱鬧。勸導隊成立前,很多人看準了商機,在文體路南頭和正陽大街上,擺上了攤位,干起了商鋪。

    “這兩條街簡直沒法走,每天都有打架斗嘴的,垃圾也遍地都是。”高姐說,女兒的房間正對正陽大街,每天晚上燒烤油煙、喝酒劃拳、打架喧鬧,讓孩子無法入睡,他們一家也很傷腦筋。

    “白天能走,晚上能睡”,一度成了高姐朝思暮想的事情。

    2007年初,社區成立居民志愿者隊伍,對這些小商小販進行勸導。作為樓門長,更為了女兒晚上能好好睡覺,還在單位上班的高姐,報名成了志愿者。

    首批81人志愿者,大多是社區治保積極分子、離退休黨員等“老頭老太太”。大家分為三班,在早7點和晚8點之間,上街進行巡視勸說。

    小販受尊重聽勸進市場

    社區附近,都知道勸導隊,好多商販一看到勸導隊員都趕緊離開,有的經過幾次勸說,就不在社區亂擺攤設點了。可高姐說,勸導隊剛成立時,可沒這么容易,不僅勸小商販難,就連一些居民也都不理解。

    高姐說,當時他們去勸占道賣菜的,被罵做“瞎管閑事”。不能急,更不能罵。只能是和顏悅色,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勸解。

    “您看,您這菜攤都占著馬路了,萬一哪輛車開快了沒注意,擠過來就可能傷著您。”

    小販翻著白眼說,你們有退休費,我可沒有,不擺攤一家人吃啥去?

    “我們勸導隊也沒工資,掃垃圾、除小廣告,磨破嘴皮子都是為了社區有個好環境。”

    “再說了,您賣菜掙的也是一分一毛的辛苦錢兒,執法隊來了又是沒收又是罰款,您辛苦干幾天又白搭進去。”

    小販理解了,讓高姐給出出主意。“要不您看這樣,我們給您找找,看哪個市場租金便宜,您搬市場去安心賣菜,賣得快賺得多。”高姐說,小販擺攤都是為了生活,靠自己的辛勞掙錢,讓人敬重。

    高姐說,勸導、勸導,就是勸和導雙管齊下,才能真正讓人覺得你在尊重他,在真心幫他,這樣才能讓對方認識到利弊,真心誠意合法經營。很快,占道經營的攤販少了,馬路又開始通暢了起來。

   外號“高忙忙” 家里家外不閑著

    進了郵局宿舍小區,勸導隊員主要是清理樓道小廣告,貼條提醒居民不要在樓道里堆放雜物。

    一個6層的樓門轉下來,用了近半個小時。中午時,難得歇一會兒,勸導隊里的幾個老姐妹,聚在一起,聊聊家長里短的事兒。胡姐說,很多隊員都羨慕高姐,為了讓她專心忙勸導隊的事,家務活什么的全是老公包了。

    其實,高姐的家人,一開始并不支持她參加勸導隊。在勸導隊成立頭半年,勸導隊員總是遭罵,遭譏諷,工作阻力也大,很多隊員也因此萌生退意。高姐的丈夫都覺得,勸導就是在外得罪人,一個普通居民,何必又去趟這渾水呢?

    大家都不去勸,就更不可能好了,高姐的一句話,讓丈夫和女兒無言反駁。漸漸地,社區內外發小廣告的少了,亂停車的少了,擺攤設點的少了,垃圾少了,油煙沒了……

    勸導隊上街,迎來的是居民熱切的招呼和笑容。附近誰家兩口子吵架,誰和誰打架,不管是夜里幾點,都來敲門找高姐,讓她給幫忙勸導勸導。擔心工作影響爺倆兒的休息,高姐很多時候都睡在客廳的沙發上。

    白天在外面忙,晚上在家里忙,女兒給高姐起了個很貼切的外號——“高忙忙”。高姐說,有時候,丈夫在社區遇到什么事兒,也開始勸了,這讓她最高興。

    走到哪兒勸到哪兒的“職業病”

    勸導隊成立了4年多,永善社區和周邊的環境愈來愈好。而勸導隊的人數,也從當初的81人,發展到了現在的180多人。

    很多人能勸導好,但也有個別人并不聽勸,反倒是結下了梁子。一次,高姐開門發現墻壁上,被人用油墨噴了10多個通下水道的小廣告。

    查監控一看,才知道是前幾天一個發小廣告的,跟著高姐認準了門樓,回來報復來了。

    高姐退休早,被單位返聘,除了退休金,還拿著一份工資。2008年奧運前夕,她辭去了返聘的工作,一心一意地當起了勸導隊員。當初,是為了女兒能睡好加入勸導隊,如今,女兒都已經工作三年了,高姐仍在勸導隊,還成了副隊長,“離不開勸導隊。”

    在回家路上,高姐還是跟去居委會時一樣,邊走邊看。幾個提著果籃賣水果的商販,被她一一勸走。“雖然已經下班了,但看見了游商小販,就得去勸。”高姐說,他們都是走到哪兒勸到哪兒。

    一次,女兒陪著高姐去逛街,在六里橋等公交車,一個小伙子走到高姐跟前,“啪”就把一張小廣告貼在了公交站牌上。女兒說,媽媽一聲不響地把小廣告給揭了下來,丟進垃圾桶。可對方一看成果被破壞了,兇巴巴地盯著高姐,罵她多管閑事。女兒一步跨上前,護住了高姐,跟對方理論起來。

    高姐說,女兒4歲就開始在什剎海體校練武術,一兩個普通人,根本就不是對手。高姐怕女兒把對方打壞,趕緊拉住了。

    除了高姐,勸導隊其他人,也是走到哪兒“勸”到哪兒,高姐和大伙兒自嘲,已經有了勸導職業病。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