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后,原本在應該主打“促銷牌”的時段,眾多乳業巨頭卻紛紛打起了“漲價牌”,讓網友紛紛質疑起其“成本推動論”。而更讓網友憤憤不平的是,漲價是否意味著“高質”?在屢屢出現質量問題被曝光之后,乳品企業在“理直氣壯”漲價的同時,是否也應“HOLD住”質量?
【核心網事】乳業巨頭價格普漲 網友質疑“成本推動論”
2011年12月29日,網絡上紛紛轉載消息:繼光明之后,從2012年元旦起,三元、伊利、蒙牛等品牌部分乳制品漲價,漲價幅度為每箱1至2元。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何小唐對“中國網事”記者回應表示,此次提價品種涉及三元品牌的常溫奶9個品種和入戶牛奶的13個品種,總體提價幅度為1%至2%。提價范圍是入戶牛奶僅限于北京地區,常溫奶除北京外還涉及外地市場,目前三元食品已向所有三元牛奶經銷商和零售商下發了提價通知。
至于提價原因,何小唐解釋道,有包裝等原材料的漲價、奶源價格波動,此外還有用工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等。“總的來說,此次漲價是考慮到成本核算各方面綜合因素進行的。”
蒙牛集團副總裁兼新聞發言人盧建軍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他關注到網上關于蒙牛產品漲價的信息,個別產品確實進行了價格調整,主要涉及冠益乳等品牌產品,調價理由為“每年都有部分產品進行微調”。
伊利集團給予的答復是,受原材料影響,調整了北方部分市場的個別小品類產品價格。
在得知這一“坑爹”的消息后,眾多網友紛紛質疑“成本推動論”是否站得住腳。網友“張瓊瑩花”就表示,我覺得以成本上升為由漲價站不住腳,這是企業為產品漲價尋找的牽強理由。
騰訊網友“光武”亦表示,之前奶制品就已經開始在包裝上靠減少分量變相漲價了,現在居然在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受到質疑的時候公然漲價,實在是理解不了。
網友指出,公告顯示,伊利股份2011年前三季度收入和凈利潤達290億元和14.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和137%;蒙牛股份2011年上半年純利潤亦同比增27.6%至7.898億元。
更有網友指出,集體漲價是否有價格聯盟之嫌?網友“錕頭”就質疑,漲價是因為壟斷和價格聯盟造成的。
【業內人士回應】漲價“意料中情理外” 時間節點值得推敲
據介紹,受多種漲價因素影響,從去年初至今,根據上海市奶價協商機制成本測算,原料奶的價格已經提高了兩次,目前上海市原料奶的基礎價格是每千克3.77元,蛋白質等指標稍優一些的原料奶價格目前為每千克4.2元或4.3元。
由于成本推動導致的乳制品漲價,事實上是在“意料之中”,卻是在“情理之外”。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認為,奶企運輸成本、財務費用、人工等剛性成本確有上漲。
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介紹,奶業工人的工資一直“節節高”,月薪從2009年的1500元上漲到了2010年的1800元-2000元,到2011年,已經達到了約2200元-2500元。據統計,由人工成本和流通成本帶來的成本上漲,將推動奶制品2%左右的成本上漲。
奶企成本上升還有一塊重要內容來自于廣告費用。一些企業在產品宣傳等方面加大力度,廣告和營銷費用增加了企業成本支出,這部分成本也需要轉嫁。
然而,除了人工和流通成本,奶業涉及的其他部分成本卻在一定程度有所下降。“國內奶制品的成本主要包括添加物、奶粉和包裝,而這三塊的價格最近都是下降的。”王丁棉說。
據介紹,包裝材料價格“高峰期”已經度過。以250克利樂磚包裝為例,最高的時候是一只0.45元至0.5元,而現在由于市場競爭加大,更多的包裝生產商加入,每個成本大概0.25元。
而作為主要添加劑之一的糖,也從每噸8000多元的高位逐漸降到了6000多元;乳糖價格從每噸1.9萬元至2萬元下降到了每噸1.5萬元至1.6萬元。
奶粉方面,2011年9月前,進口奶粉價格為每噸3.6萬元至3.7萬元,9月后也降到3萬元上下;國產奶粉價格也從9月份前的每噸2.9萬元至3萬元降到了現在的2.6萬元上下。
雖然說是“成本推動”,但選擇在雙節這個時點漲價卻值得推敲。
【反饋鏈接】漲價不是“硬道理” 奶企還需“HOLD住”質量
事實上,對于乳制品等日常家家戶戶都消費的食品而言,比起“平價”,消費者更希望的是“高質”,讓消費者質疑漲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價格上漲是否真的帶來了品質的提高?就在部分知名品牌被檢出含黃曲霉素、消費者信心動搖之際,多個奶業品牌的“聯手”漲價,是否會讓行業信心受到進一步沖擊?
事實上,從2008年至今,國產牛奶的質量問題就一直飽受消費者質疑。網友“弱弱羸羸”表示,“企業從來都是拿成本和品質說事,總成本漲了多少消費者并不清楚,但我們感覺到的是,奶價低調地漲了之后,還是曝光出很多質量問題,企業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網友“想要一只柯基犬”也認為,品質不能保證,老是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提價的同時是否也能給予更高質量標準和更健康食品環境的保證?
針對此,專家認為,內地乳業信心體系亟待重建,企業必須完善和增強責任意識,全面落實食品安全的生產主體責任,對自產產品做到全鏈條、無間斷的監管,確保產品質量讓消費者放心,建立誠信經營的體制。
曹明是表示,漲價不是無限制的,還要受市場因素制約,而消費者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票”。如果銷量大幅下滑,企業不僅要考慮漲價的幅度,更必須正視質量問題。“乳品企業正在面臨新的抉擇,一方面努力消化成本,另一方面提供更好品質的產品,方能重塑消費者的信心。”
同時,我國乳制品企業還面臨著原奶產量不足等問題。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表示,中國奶業面臨的問題還有需要提高奶源質量,并且通過鼓勵政策促進奶農提供優質奶源,擴大奶源供應。
王丁棉認為,要突破我國乳制品市場瓶頸,必須從提高奶源質量和打通流通渠道兩方面入手,應該提高我國奶牛飼養水平,提高養殖技術,加強現代化專業管理;另一方面,逐步淘汰一些小散戶,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庭大型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