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解讀如何抵御PM2.5傷害

2012-01-10  來源: 生命時報
[字體: ]

 正在南非德班進行的氣候會議上,“節能減排,減少大氣污染”依舊是討論熱點。而連日來,我國多地霧霾天氣頻頻出現,大霧橙色預警持續拉響,讓老百姓再次關注起身邊的空氣污染問題。特別是圍繞一種“細微顆粒物(簡稱PM2.5)”的監測與公布,展開討論。12月5日,在剛結束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第二輪公開征求意見中,國家環境保護部吸取各方意見后擬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但對于PM2.5,大眾還存在著諸多疑惑。對此,《生命時報》記者采訪多位環境學、醫學權威專家,為您解析PM2.5這種污染物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strong>連日陰霾引發擔憂</strong>   連日陰霾引發擔憂

  連日陰霾引發擔憂

  “空氣這么差,我覺得自己的肺就是個吸塵器!?2月5日,家住北京呼家樓附近的陳女士抱怨道,一出門能見度不足50米,都能聞到灰塵的氣味,那股潮濕黏膩的感覺渾身不舒服。甚至有人看著網上灰蒙蒙的照片調侃道:“這不是海市蜃樓,這也不是科幻大片,這是&lsquo;霧都&rsquo;北京。”

  北京僅僅是一個縮影,據中央氣象臺統計,自10月份以來,遼寧、河北、河南、甘肅、陜西、山東等多省市,都出現過能見度極差的霧霾天氣。不但造成高速公路、機場航班等出行方式受阻,交通事故頻發,還導致各大醫院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患者扎堆。

  一項調查表明,只有19%的人認為大霧對生活和健康“沒影響”;33%的人認為“影響很大”。一時間,對空氣污染的憂慮和指責達到了高峰。不少人選擇購買口罩來應對影響,來自淘寶商城的數據顯示,僅12月4日當天就賣出3萬多個口罩,相比前兩周平均銷量翻了3倍。

  由于美國大使館設立監測站,引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新名詞——PM2.5。它是發達國家相對通行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但在我國尚未納入強制性監測范圍,也未向社會公布。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領軍人物鐘南山教授日前旗幟鮮明地“絕對主張公布”。他表示:“我不覺得公布PM2.5數據有什么可害怕。污染微粒超標的話,就促使有關部門對有害氣體進行監測,如汽車尾氣、揮發有機氣體的工廠、產生氮氧化物的工廠等,如果需要搬走的就搬走,需要改造的就改造。”

  據了解,我國現行的標準編制于1982年,后又分別在1996年和2000年進行修訂。按照規定,PM10(可吸入顆粒物)是目前監測和發布的主要指標之一,但與PM2.5相比,其反映空氣質量及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能力均較差。12月5日,國家環保部表示,將把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數值將參照世衛組織標準制定。截至目前,北京、天津等多市均表示將監測PM2.5數值。

  <strong>解讀PM2.5的五大疑惑</strong>   解讀PM2.5的五大疑惑

  解讀PM2.5的五大疑惑

  對于大眾關于PM2.5的普遍疑問,本報記者采訪權威專家進行了一一解答。

  1.PM2.5到底是什么?它也叫“細顆粒物”,是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非常細小,肉眼看不到,直徑約為一根頭發的1/28;它在大氣中漂浮時間較長,距離較遠。

  2.PM2.5來自哪里,為什么容易超標?北京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彭應登稱,燃料燃燒、揚塵、汽車尾氣、工業生產等都是影響PM2.5濃度的重要因素。空氣中的二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氣態污染物,在陰霾天等特定氣象條件下,極容易轉化成二次顆粒物,成為PM2.5的重要來源。

  3.目前國內的情況如何?我國目前PM2.5超標情況比較嚴重。若按照國際標準,我國90%的省會城市嚴重超標。“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彭應登告訴記者,如果采用PM2.5的測定標準,目前70%左右的空氣質量合格率,將下降到20%甚至更低。

  4.哪些環境情況下PM2.5最多?室內有PM2.5嗎?彭應登表示,使用柴油發動機的大型車輛、馬路邊、大公交站、街邊燒烤、餐館炒菜等,PM2.5的濃度都會增高。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表示,室內PM2.5廣泛存在于吸煙產生的煙霧、空調系統和打印機產生的粉塵、以及室外進入的細微顆粒中。

  5.PM2.5會對健康產生什么影響?北京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柯會星告訴記者,PM2.5主要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難、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導致慢性支氣管炎、非致命性的心臟病、心肺病患者的過早死。老人、小孩及心肺疾病患者是污染的敏感人群。  

  <strong>我們如何躲開PM2.5</strong>   我們如何躲開PM2.5

  我們如何躲開PM2.5

  人體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的空氣,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當于一個移動的“空氣過濾器”。該如何躲開PM2.5的危害?專家們支了幾招。

  少開車,堵車就熄火,避免汽車空轉。原美國夏威夷大學環境專家董良杰表示,汽車尾氣不僅危害長時間在道路周邊的人,也危害司機本身,特別是長時間堵車、汽油得不到完全燃燒時。所以最好少開車,長時間堵車時最好熄火,盡量少開窗。

  嚴禁近郊私自焚燒垃圾和枯草敗葉。私自焚燒是很多農戶和企業處理垃圾最便捷的方式。但私自焚燒所產生的二惡英、煙塵顆粒等有毒物質,會使周邊的城市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毒霧”。

  有暖氣的地區降低室內溫度。在北方大多數地區,還是依靠燃煤供暖。煤污染不僅會帶來二氧化硫,還會排放煙塵,增加大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所以,暖氣最好控制在20℃以內。

  外出回來后勤洗口鼻。柯會星告訴記者,大霧天如果長時間待在戶外,最好戴上口罩。回到家后一定要及時洗臉、洗手、漱口。最好用棉簽蘸點自來水或生理鹽水清洗鼻腔。

  選對口罩。普通口罩的阻擋效果并不好,而醫用N95口罩,在阻擋比如煤塵、水泥塵、酸霧等可吸入顆粒物的過濾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室內預防方法多。不吸煙,遠離二手煙;灰霾天氣少開窗,可以養點花花草草;使用空氣凈化器,市面上80%的空氣凈化器都以凈化空氣中的細微顆粒物為主,對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時要注意勤換過濾芯。

  泡一杯秋冬潤喉茶。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副教授許揚表示,霧霾季節,如果覺得嗓子干燥、咳嗽,可以自制潤喉茶。原料為:石斛、百合、麥冬各3克、大棗2枚,冰糖2粒。用法:加開水150毫升,泡服。一料可沖泡2-3次。此茶能在緩解咽喉的不適的同時,減少空氣污染對肺部的危害。

  除此之外,董良杰呼吁,相關部門應提早制訂空氣污染應急預案;公布重點區域的PM2.5監測值,及時發布健康預警。彭應登表示,政府要控制機動車數量,每個公民在生活方式、交通出行、消費方式上,也要有節能、低碳意識,減少污染排放。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