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在北京開往河北承德的K7711次列車上,鐵嫂服務(wù)隊的乘務(wù)員崔秀娟(右)為旅客送開水。
清晨6點半,滴水成冰,站臺上的旅客都裹緊大衣,步履匆匆。但北京站第三站臺K7711次列車的12名女乘務(wù)員,卻車上車下忙出一身汗,裝車、打掃、檢查,一刻不得閑。列車長張秀敏在各個車廂間快速穿行“掃活”,不時伸手抻一把椅套、整一下窗簾。十幾節(jié)車廂走下來,才用了不到10分鐘。“咳,習(xí)慣了,眼神一掃就知道哪里不對。”張秀敏笑笑說。
這些女乘務(wù)員,就是北京鐵路局客運段著名的“鐵嫂”。北京客運段短預(yù)車隊“鐵嫂包乘組”的36名娘子軍,平均年齡48歲,大部分成員都是有著20多年客車乘務(wù)經(jīng)驗的車隊元老,是乘務(wù)員中的“大姐”級人物。
7點剛過,旅客開始進站。K7711次是開往承德的短途列車,沒有長途熱門線路那么多人,但春運期間,旅客也都扛著大包小包擠在車廂入口處。“別急別急,都有座兒。您慢點,我?guī)湍兄c行李。來,進門右轉(zhuǎn)。”3號車廂門口,一個旅客急著往里擠,扛著的大行李卷擠到了旁邊的旅客,兩人剛要起爭執(zhí),鐵嫂胡秀清溫軟的一句話,就化解了這場一觸即發(fā)的小糾紛。
8點05分,列車啟動,一直跟著鐵嫂各處轉(zhuǎn)的記者松了口氣——總算能歇歇了吧。沒想到,鐵嫂們馬上又投入了另一場“戰(zhàn)斗”——開廁門、拉道、整行李架、送水、訪問重點旅客,車隊規(guī)定的“五步走”服務(wù),要在8時22分列車到達第一站通州西站前完成。
4號硬座車廂全部滿員,再加上列車開行起來搖搖晃晃,在車廂里穿行不是一件太輕松的事兒,但鐵嫂崔秀娟卻穿梭自如。送水時,她提著一只白鐵皮水桶,桶口放著開水壺,“水桶是讓旅客倒茶根、剩水用的,省得讓旅客再起一趟身。”記者試著提了提,一壺一桶足有五六斤重,可崔秀娟始終提得穩(wěn)穩(wěn)的。
遇上旅客要開水,崔秀娟都是接過旅客的水杯倒水,“列車搖晃,旅客自己拿著容易燙手。”崔秀娟倒水有絕活兒,無論杯口再小,也不會灑。“練出來了,以前也燙過手。”聽到旅客的夸獎,崔秀娟臉一紅,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
放下水壺,崔秀娟又拿起一只黑塑料袋開始收垃圾,這項工作,在服務(wù)規(guī)程上可找不到。原來,這是鐵嫂自己增加的項目。因為是早班車又是短途車,很多旅客習(xí)慣在車上吃早點、吃零食,垃圾積攢快,隨時收垃圾成了鐵嫂們的習(xí)慣。
在車上,每節(jié)車廂都有《“鐵嫂”愛心點單式服務(wù)卡》,列有叫醒、提供哺乳私密空間、協(xié)助聯(lián)系“小紅帽”或輪椅等15項貼心服務(wù),旅客可以“點單”。“咱們車上有針線包嗎?”5車廂的一位旅客在擠車時衣服劃了個口子,想縫一下。“有啊,您稍等。”鐵嫂直奔11車廂廣播室的服務(wù)架上取來針線盒。
這個3層的小架子上擺的密密麻麻,是鐵嫂們自己攢的“百寶箱”,針線盒、小藥箱、充電器、膠帶,還有為行動不便的旅客準備的坐便架,為老年旅客準備的老花鏡,為兒童旅客準備的小玩具,一共33種。其中不少是鐵嫂從自己家中帶來的。“老花鏡是我媽‘贊助’的,每趟車都有不少旅客用。”鐵嫂王惠玲樂呵呵地說。平時遇上小孩哭鬧、老年人上廁所,這些小玩具、坐便架都能派上用場。
“我們這些大姐,熱情、能干,什么都會。”車隊唯一一位“黨代表”——車長馬進華掰著手指頭給記者數(shù):給餐車做飯、當服務(wù)員、燒鍋爐、點茶爐,客運服務(wù)就更不用說了。每年春運遇到去東北等方向的綠皮鍋爐車,別的隊因為沒有會燒鍋爐的人,都不敢接,第一個沖上去的準是“鐵嫂”隊。可就是因為太出色,她們基本上是“以車為家,以家為車”,對家人虧欠得太多了。
車上的服務(wù),離地三尺不接地氣,鐵嫂們年齡偏大,普遍有慢性病,幾乎都是背著藥上車,但對旅客如家人般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12點半,列車到達承德站。旅客下車后,鐵嫂還要忙著打掃衛(wèi)生、整理備品。匆匆扒拉兩口飯,已是中午1點多了。此時,返程旅客又開始檢票登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