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北京西城德勝街道:社區服務“現場直播”

2012-02-18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整合70多類數據資源 打造“全響應”管理模式

    2月7日凌晨,元宵節剛過。

    1時05分,德勝街道馬甸社區志愿者彭金鳳發現,兩個人企圖違規燃放花炮。上前勸阻無效,她立即掏出PDA終端,向街道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樞傳輸信息。

    1時06分,指揮中樞自動進入應急處理機制:GPS迅速鎖定上報地點;現場探頭調整方向,焦點對準事發現場,監控開始。

    1時08分,指揮中樞將現場情況和處理指令下達給附近的巡邏分隊。

    1時12分,由公安、城管等人組成的巡邏分隊到達現場,對兩名男子進行勸阻,兩名男子保證不再燃放后離開現場。這是德勝街道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樞投入使用后的一幕。

    去年初,德勝街道啟動“智能化民生服務與城市管理行動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民生服務與社會管理服務智能化,打造京城首個全智能化社區。

    數據資源中心“一人千檔”

    簡單而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樞,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平臺”,即數據資源中心、社會管理平臺和社會服務平臺。

    龐大的數據資源中心,是街道智能化服務系統中所有業務的支撐。德勝數據中心整合了70多項市、區、街道、居委會系統數據,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管理“人、地、事、物、組織”等信息資源。除居民基本情況外,數據資源還包括是否屬于困難戶、殘疾人、低保戶等多種信息,每個人的數據高達上千項。

    單一的數據整合成數據庫,就能發揮巨大作用。一次,一位居民患病急需用錢,但一時又拿不出。電話打到街道,工作人員馬上從數據庫中調出這位居民的個人信息,看到他確實屬于困難人員,迅速辦好手續把錢送往醫院。從掛上電話到工作人員出門,僅用了1分鐘。

    在“兩個平臺”中,社會管理平臺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管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衛星定位系統、3G網絡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社會服務與管理的監控、預警、處置、分析等智能化;社會服務平臺則涵蓋了社會政務服務、社會公共服務、社會黨建服務、衛生醫療服務4個類型,通過網絡、電視、社區電子屏、觸摸屏等方式,實現為民服務信息發布和居民服務請求的上報接收,提供即時高效的服務。

    自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樞投入運行以來,發生在德勝地區的各類事情、事件處理進度、群眾反饋意見等眾多情況都通過互聯網公開,居民不僅可以足不出戶獲得服務,更可以看到服務過程的“現場直播”。

    創新多項服務管理體制機制

    “體制、機制創新才是變革的根本。”德勝街道工委書記馬小鵬說,今后將重點對社會服務和城市管理體制機制進行創新、優化和變革。

    在街道,指揮中樞集成優化各個科室的業務流程,將原有的一個個職能點,通過流程的梳理和優化,形成一條條業務線,明確每個業務部門的具體工作,規范業務流轉流程圖、職能關系圖、處置級別圖和考核評價體系,實現業務標準化,最終在街道層面形成一張“橫到邊、縱到底”的工作網絡。

    在社區,每個社區又被劃分為多個責任區,每個責任區由一名社區工作者負責,實現人性化、精細化、規范化、信息化和動態化的服務管理。在此基礎上,街道還依托各類監控報警設施、PDA等便攜終端,實現社區事務特別是突發事件的及時上報,并即時將處理意見、分派任務等信息反饋至信息點,確保地區安全周密防范,居民訴求順暢表達。

    中樞“大腦”為決策提供依據

    雖然投入使用的時間并不長,但“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樞”成效顯著:利用服務平臺的“愛心中轉站”項目,雙旗桿社區的6位老人找到了愿意幫助他們出游的志愿者;通過服務平臺的“E醫箱”項目,新明家園的社區居民楊淑英實現了體檢不出社區……

    “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樞是街道自我公開、透明執政的一種嘗試。”街道辦事處主任陳獻森表示,“今后,街道將依托準確、全面、及時的數據信息,做出既符合客觀規律、又符合人民群眾訴求的決策,真正實現‘科學執政’。”

    下一步,在綜合采集大量地區信息的基礎上,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樞將逐步發展成為德勝地區的“大腦”: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發現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并以此為依據制定針對各類常態事件的管理機制;通過掌握地區范圍內人、地、事、物、組織的實時運行狀態和變化情況,結合歷史數據及預測模型,建立預警指標體系,為緊急事件的研判與決策提供信息依據。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