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興業、圍綠就業、添綠富民,順義“綠色就業”實現了產業、環境、就業三者共同發展。為讓這片“綠色”惠及更多農民,該區將通過項目建設增崗位、產業轉型出崗位、政府花錢買崗位,未來繼續開發5.6萬個以上的“綠色崗位”。
農民就業本就不易,“綠色崗位”從何而來?近日,順義區下發了《2012年開展綠色就業的通知》,對“綠色崗位”進行了界定:直接性綠色崗位指從事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工作,間接性綠色崗位指綠色產品生產和服務崗位,綠色轉化崗位為轉型期非綠色崗位轉型升級后的綠色崗位。
“今后,順義將以這些‘綠色崗位’為目標,讓農民實現體面就業和快樂就業。”該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找崗位的途徑則是項目建設增崗位、產業轉型出崗位、政府花錢買崗位等,多管齊下。”
由項目建設帶動“綠色就業”,“在今年有一次大動作,”順義園林綠化局負責人介紹,“今年開展的平原造林工程,順義將造綠3.4萬畝,直接產生就業崗位3000余個。”
展開順義綠化工程規劃圖,一片片綠色將匯點成面,各個重點工程周邊村鎮農民將在新的綠色崗位就業,簽訂合同,享受五險,在家門口上班。
“這些綠色崗位充分考慮到了農民、尤其是‘4050’等就業困難群體的需求,工資比打工多出不少,還給上保險,家門口上班還能讓他們兼顧家里的事兒。”該負責人說,將對那些有就業意向的農民進行專業培訓,既確保農民就業增收,又促進工程更好開展,“農民責任心強,美化的可都是本村本鎮。”
除了綠化造林,還有新建公園、綠地,以及環保器材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大項目的進駐,為順義帶來了眾多“綠色崗位”。
此外,產業轉型升級也為農民增添了“綠色崗位”。
空港開發區內,一片百余畝的土地上,如今已是北廣科技的企業用地,“數百個綠色崗位解決周邊農民就業,研發制造出國內一流的廣播電視設備。”據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塊地在兩年前還是一塊產出相對較低的“非綠色用地”。
“經過協商,該地塊引進了北廣科技,從談判開始到達成合作,僅僅用時4個月,就是看中了該企業符合順義的綠色要求。”如今,新的企業直接產生了872個綠色崗位。
“順義的綠色要求成為企業引進的標準。”該區負責人介紹說,“集約利用土地、節能降耗等都是硬條件,不達標的即使效益再高也不能引進,每年都會因為‘不綠色’而推掉數十個項目。”
為了讓農民“綠色就業”,順義各級政府更是不遺余力,“每年至少有6000萬元的政府補貼,為綠色崗位的農民提供資金支持。”順義有關負責人介紹,“園林綠化、環境保潔、護水護林等大量綠色崗位,由政府出資,讓更多的農民有班上、有工資掙、有保險上。”
未來幾年,隨著更多大項目的開展、產業的進一步升級以及政府不斷加大的保障力度,將有更多“綠色崗位”提供給農民,該區負責人表示:“在建的重點項目中,30%屬于綠色項目,預計將產生5.6萬個崗位。將來,不止順義區本地農民可以就業,還將建設勞動力實訓基地,提供培訓資源,吸引密云、平谷、通州的農民到順義來綠色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