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3100老戶留下前門京味兒 政府鼓勵老居民留下

2012-09-0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家住草廠四條32號院的侯雅明,祖祖輩輩在前門居住已有600多年的時間,今后,他家還將繼續在這里住下去。前門搬遷改造,留下3100多戶老居民,為老胡同留住更多老北京味兒。東城區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今后前門地區將在保護胡同風貌的同時,鼓勵老居民繼續在這里居住。

“前門樓子九丈九,九條胡同九棵柳”,前門地區一直是老北京的代表符號。但這里也同其他中心城區的老舊平房區一樣,經歷著改造。與很多地方不同的是,前門為老胡同留下了數千戶老北京人。老平房離不開老居民,老四合院離不開老的京腔京韻。

昨天,記者在前門遇到了今年66歲的居民侯雅明。侯老爺子的祖輩自十五世紀就在前門草廠地區居住,算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如今他和妻子兩人,依舊住在草廠四條32號院。

“拆遷時也擔心過要走,可離不開前門,這是我的根啊。”侯雅明說,讓他欣喜的是,政府為居民們開出了“搬遷菜單”。

“當時針對居民的不同情況和需求,為他們準備了多種的搬遷模式供選擇。”東城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菜單式搬遷法主要采取貨幣補償和定向安置的方式,針對那些想留下來的老居民主要采取的是區域內的平移安置和原址留住的方式。

侯雅明選擇了留下。改造前,20平方米的房子住著一家四口人,小兒子還要在接出來的廚房里搭床睡,到如今兒子們成家在外,老兩口住在修繕一新的平房里,老兩口日子過得越來越美了。

為了讓老居民住著舒適,修繕整治工程清除了所有違章建筑,對老舊危房依據破損程度,進行了翻建、挑頂修繕或加固等不同級別的維護修建,同時對房屋進行了“升級”:鋼筋混凝土基礎使房屋結構更加安全;大木結構抗震效果更好;雙層玻璃提高保溫效果50%;屋頂的傳統磚瓦結構中間還增加了一層防水卷材。

同時,工程還為老居民鋪設上水、下水、天然氣等各類市政管線,完成了草廠地區市政基礎設施升級。原先坑坑洼洼的道路現在成了平整的磚路。過去生火燒煤的居民現在用上了天然氣。

侯雅明說:“原來接水,院里各家各戶都要排隊,一盆一盆接,還有冬天里臟兮兮的蜂窩煤,如今也成了天然氣,干凈方便。”老人喜歡書法,院門口的門楹、門洞都是老人的字,“我想為咱這胡同多寫些字。”

同他一樣,草廠地區有1300戶居民住在修繕一新的院落里,而整個前門東區共有3100戶居民。

讓老居民留住在老院落,就是要為老胡同注入老北京味兒。前門大街管委會主任葛俊凱表示,前門草廠地區是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未來,草廠地區將打造成為老北京文化體驗區,游客可深度體驗胡同文化、南城院落文化以及民俗文化。

而在這一進程中,老居民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留住老居民,讓他們在這里生活,才能留住老胡同的味道。游客在這里能看到的,不僅僅是留下來的建筑,更應該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人的生活。”葛俊凱說。

人是文化的載體,前門的老居民就將成為前門院落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示主體。葛俊凱介紹說:“我們希望將來游客來前門不僅可以坐鐺鐺車、逛前門大街、品鮮魚口小吃,還可以到草廠地區體驗老北京原汁原味的胡同文化和胡同生活。”老街坊之間的寒暄問候,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叫賣,居民們遛彎養鳥種花的日常生活,都將成為前門吸引人的獨到之處。

而目前空置的院落,葛俊凱表示:“一部分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需求,例如建文化站、博物館。另一部分用于文化展示、文化體驗、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為主的文化產業發展。”

依據規劃,目前在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的產業空間布局中,草廠三條至十條所處的前門東片約有90萬平方米面積,是北京核心區內可用于發展產業的四合院資源最為豐富、數量最多、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

未來,這些平房四合院將得到利用,引入更多元素。游客來到前門東片,漫步在青磚灰瓦的胡同院落中,可以深度感受老北京胡同文化、民俗文化,“將利用院落不同形式,推出民間文化展示區、商賈文化區,還將通過設置展覽館的方式,讓游客深度了解老北京傳統院落的味道。”葛俊凱說。

老胡同留住老居民,為城市留下了記憶,為發展保留了傳統,為新北京留下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