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云:“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新年撞鐘,也總是與“辭舊迎新、祈福納祥”聯系在一起。
每年,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都有居士以及大量游客來到北京門頭溝馬鞍山上的千年古剎戒臺寺撞鐘祈福。記者了解到,作為傳統的佛教文化活動,戒臺寺2013年的新年撞鐘活動在設計安排上不僅獨具匠心,且更突出了“平等”的理念、“互動”的特色、“祈福”的主題。
門票、撞鐘免費 體現“眾生平等”
往年,像不少旅游景區一樣,戒臺寺在新年撞鐘當晚要收門票,如果游客參與撞鐘,需要額外付費。但是,2013年新年撞鐘活動當晚,戒臺寺不設門票,所有游客都可以免費參與撞鐘祈福。
此外,景區員工餐廳屆時也將對外開放,為游客免費提供僧人平時的素食——“羅漢齋”,讓游客有機會近距離體驗僧人的寺廟生活。
延續傳統 增加互動
2012年12月31日22:30分,開放入園。游客入園后參與的第一項內容是“請撞鐘祈福福條”,并且在福條上寫下新年祝福,福條一面寫有戒臺寺為大家擬好的十六字“吉語”。福條的另一面寫什么,則全由游客隨意發揮,游客可以為父母求平安健康,也可以為子女求升學順利。工作人員會為游客準備好福條、筆,同時發放給游客相應的撞鐘序號,以便撞鐘時更好的組織。
請“撞鐘祈福福條”后,游客按順序前往大雄寶殿的法會現場請“蓮花燈”。據悉,大雄寶殿的法會現場將布置365盞蓮花燈,代表來年365天。游客在僧人的協助下,依次點燃蓮花燈。待游客點亮大部分蓮花燈后,新年祈福法會開始。戒臺寺僧團在大雄寶殿前進行祈福誦經儀式。寺院方丈將在法會結束前,走下大殿,點亮蓮花燈中心的慧燈。
“傳燈法會”結束后,由僧團帶領眾游客進入鐘亭撞鐘會場,并一起倒計時,期待新年的到來。2013年零點,首先由僧人撞響108響鐘聲。據說,傳統的108響鐘聲,寓意去除人生的108種煩惱,獲得吉祥和安樂。
108響鐘聲之后,按入園時請福條發放的序號,游客的撞鐘祈福體驗就開始了。游客要將親手寫滿祝福的許愿帶——“福條”系在鐘槌之上,在僧人的引導之下,默默許下新年的愿望,然后撞響3聲厚重的鐘聲。許愿帶系在鐘槌之上,帶著祝福,隨著悠遠的鐘聲傳向遠方的天空。
撞鐘之后,每位游客將得到戒臺寺提供的新年福包。
了解了戒臺寺2013年撞鐘祈;顒拥牧鞒,最大的感受即是,各個環節都是在延續傳統的同時,增加了游客的互動性,讓游客有了更加切身的參與感。
傳承文化 寄托憧憬
戒臺寺的僧人說,佛教通常以傳燈的方式,籍喻佛法就像這一盞盞燃起的明燈,燈燈相續,燈傳無盡;祈愿佛陀的智慧之光,正法之路,延續不斷,無有窮盡;愿我們每個人都回歸到慈悲的情懷,包容的心量,這樣,我們的世界,將不再有愚昧和黑暗,生活的道路將越來越寬廣,人生的意義將會走向圓滿。
活動中,游客點燃的每盞蓮花燈都代表著心中美好的祝福,戒臺寺僧團的誦經亦是為大家點亮的蓮花燈祈禱、祈福。戒臺寺方丈妙有法師點亮蓮花燈“卐”字圖案中心的巨型蠟燭,即寓意為眾游客點亮心靈的慧燈,為大家指引光明的方向。
而聽鐘聲可以讓人心神安靜,浩蕩心中的煩惱,悟出生活的智慧,向佛的心得到增長。鐘聲類似于音樂,也有凈化心靈的作用。通過體驗點燈、聽誦經、聽鐘、撞鐘等內容,游客可以對佛教文化有更好的感知,同時,這樣的“撞鐘祈福”活動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新年之際,前來祈福的不管是白發蒼蒼的長者,充滿激情的年輕人,還是活潑可愛的孩子,他們都帶著美好的新年愿望真心祈福。一聲聲悠揚的鐘聲,滿載著的是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
戒臺寺——千載名剎,自來幽勝
冬日來到戒臺寺,首先被它的靜謐與幽僻所吸引,積雪未消融,雕梁畫棟、紅墻灰瓦、青燈古佛、盤曲錯節的古樹,與白雪相映襯,讓人想起乾隆寫戒臺寺的御筆“名剎近千載,渡河斯偶尋。自來幽勝地,蚤結憩游心。”
這里因“天下第一戒壇”而聞名,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臺寺。不論是站在戒臺寺戒臺殿外、還是站在大鐘亭前,都能以絕佳的角度俯瞰北京城。有人曾評價道,來到這里,“早觀日出、晚觀日落、夜觀北京城及燈火”,絕無虛言。
有很多電視劇迷也因為今年的熱播劇《后宮甄嬛傳》而認識了戒臺寺,劇中遭人陷害后,心灰意冷的甄嬛娘娘,選擇出宮至甘露寺修行的一段戲,曾讓觀眾為她與果郡王的真摯愛情所感動。而劇組拍攝甘露寺的外景地,正是戒臺寺。
真實的戒臺寺比《后宮甄嬛傳》電視劇里的畫面更勝一籌,這里古典氣韻十足,下雪天,寺院前堆起的雪人都是小和尚雙手合十念“阿彌陀佛”的造型,非常逼真,很多網友把這張“和尚雪人”拍下傳到了網上,又惹得更多人想來一睹芳容。
其實,《后宮甄嬛傳》選擇戒臺寺作為“甘露寺”的原型,也不是毫無根據。歷史上,戒臺寺一直都很受皇家青睞,康熙、乾隆都曾多次到這里來,并為戒臺寺題匾撰聯,留下多處墨寶真跡。大雄寶殿“般若無照”的橫匾和“禪心似鏡留明月,松韻如篁振舞風”的楹聯以及戒臺殿內“清戒”匾額均出自康熙帝之手。
大雄寶殿的“蓮界香林”、戒臺殿內的“樹精進幢”兩塊匾額均出自乾隆皇帝之手!
寺院建筑格局獨特,主要寺院殿堂坐西朝東,中軸線直指距離70公里的北京城,建筑樣式基本是遼代風格。
從千佛閣遺址往北拐,首先看到一個兩進的四合院,院內幽雅清靜,自清代以來,這里以種植丁香、牡丹聞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種,非常名貴,故稱牡丹院。清代的恭親王奕欣曾在這里隱居10年。牡丹院的建筑風格別具特色,它融合了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形式與江南園林藝術。寺內的戒壇,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高等級的受戒之所,人們稱其為“天下第一壇”,授以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
戒臺寺的植物都很有“神韻”,而且擁有大量百年、千年的樹木,其中,尤以松樹出名,這里的松樹有的比北京建城的歷史還早。“潭柘以泉勝,戒臺以松名,一樹具一態,巧與造物爭”,活動松、自在松、九龍松、抱塔松和臥龍松,合稱戒臺五松,也形成了特有的“戒臺松濤”景觀。
寺內最為聞名的還有古丁香,是當年乾隆帝初游戒臺寺時為了給古剎增輝特命人從皇家園林中移植而來的。據戒臺寺景區負責人介紹,寺內樹齡在200年以上的古丁香就有20余株,在北京堪稱第一,每當丁香盛開時節,布滿樹冠開著白色、淡紫、紫紅……各色的花朵,“一樹百枝千萬結”。
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左右,戒臺寺景區都會舉行“古丁香節”供游客賞花踏青。春天,寺內的連翹、玉蘭、錦帶、牡丹、芍藥、金銀花、太平花、紫薇、碧桃等各種花卉也相繼開放,但已有200年歷史的古丁香是賞花中最大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