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中,身披霞帔的小媳婦騎著黑色毛驢回娘家,踩著高蹺的漁翁揮舞著魚竿臨池垂釣……昨天(3日)上午,有著700年歷史的高碑店漕運廟會在通惠河畔開鑼,高蹺、舞獅、小車會等民俗表演以及茶湯、爆肚、炸灌腸等北京特色小吃為漕運碼頭平添了許多“年的味道”。
高碑店漕運廟會是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別于皇城文化的重要民俗文化。整個廟會沿通惠河畔而設,全長1.5公里,共搭建攤位百余個,為游人奉上各類風味小吃、民俗工藝品以及土特產品等,讓人領略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節日的游覽活動。每年漕運廟會上,工作人員還會在漕運碼頭升起一面“漕運”旗。據當地老人介紹,明清時候,從京杭大運河開來的運糧船一旦到達漕運碼頭,碼頭便會升起旗幟,這樣,紫禁城里的皇帝和官員就能看到“糧食到了”。如今,碼頭升旗雖然失去了當年的用途,但是作為漕運碼頭一項重要活動,升“漕運”旗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目前,通惠河僅存高碑店一處當年由郭守敬設計、主持修建的漕運碼頭遺址,整條大運河的運河文化特色幾近消失。為了搶救這一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年古村高碑店于2006年恢復了有著700年歷史的漕運廟會,并于每年春節前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