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公園從30日開始對具有800余年歷史的團城進行保護性修繕,工程投資1700多萬元,預計2012年底竣工并對外開放。
位于北海公園南門外的一座磚筑的圓形小城,就是有800余年歷史的團城。團城延續了遼、金、元、明、清以來的歷史文化、建筑風格和園林藝術。團城以其擁有珍貴的文物、輝煌的殿堂、參天的松柏、精巧的疊石而聞名,尤其以瀆山大玉海、白玉佛及古樹著稱。為了讓世人一睹真容,1955年10月1日團城對外開放。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又被北京市政府評定為北京旅游之最——“世界上建園最早的皇城御苑”。
團城高4.6米,周長276米,占地面積約6020平方米。團城上瀆山大玉海由一整塊墨玉雕刻而成,是元世祖忽必烈宴請文武百官時盛酒所用,是北京城內少有的元代遺物。承光殿內的白玉佛由一整塊白玉雕刻而成,具有極高的文物欣賞價值。承光殿、敬躋堂、玉甕亭等古建筑面積約1718平方米。此外,團城共有A級古樹17棵,B級古樹23棵,其中更以乾隆親自命名的“遮蔭侯”和“白袍將軍”為名的古樹,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作為“活的文物”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歷史上團城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和1977年都曾進行過大規模整修。
據了解,團城元代時為一小島嶼,明代重修時筑城墻,目前的建筑是乾隆年間修建的建筑群。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團城及城上建筑均未進行過全面的修繕,多數建筑物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殘損,油飾大部分脫落,瓦面存在部分殘缺,團城大墻風化也相當嚴重。本次團城修繕工程將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對團城大墻及團城上所有古建筑物進行保護性修繕。
此次團城修繕工程主要內容為:亭廊殿堂屋面整修添配瓦件,漏雨處揭瓦調頂修繕;上下架及門窗油飾見新,彩畫在保留歷史信息的前提下進行油飾彩畫貼金;方磚地面破損碎裂處據實剔補打點;改造現有給排水管線,改造采暖、電氣管線,安裝消防監控系統和避雷設施。
北海公園在修繕過程中,對承光殿和具有近千年樹齡被乾隆帝封為“遮蔭侯”的松樹等古樹群,以及保存基本完好的團城城臺地面,均采取保護措施,保證這些歷史古跡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