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傳承民俗文化 京郊農民辦博物館街聚京味文物

2013-08-16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圖為科舉匾額博物館

 

 

    在京城,收藏文玩古董的不少,朝陽區高碑店村卻是絕無僅有—土生土長的村里人,騰出宅基地,請來大藏家,幾年間竟然辦起12家民俗博物館,形成博物館一條街。進村走上一遭,就能將老北京人稀罕的鼻煙壺、手爐、紫檀木雕珍品全看齊了。

    都說“盛世藏寶在民間”,高碑店村的博物館街的確讓人大開眼界。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街中心的“琦檀宇”藝術博物館,還沒進門,就聽見進進出出的游客不斷的“嘖嘖”稱贊聲。推門而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只巨型金絲楠木宮燈,兩側各有一個慈禧太后曾經使用過的衣柜,地上鋪的全是金絲楠木地板。“兩層樓大概有紫檀和黃花梨家具、擺件1000多件,最貴的一件就價值上千萬元。”據館長張鐘達介紹,他玩古典家具已有30多年,藏品都是珍稀木材,2008年來到高碑店蓋起了博物館,地是由村里出的。帶記者樓上樓下參觀了一圈,張鐘達詳細地說著每件心愛之物的故事,“對于收藏家來說,每件藏品有人欣賞、有人分享是最快樂的事。”

    在高碑店辦博物館的,多數是像張鐘達這樣的民間藏家,藏品以京味文物為主。手爐博物館由一對退休夫婦創辦,最古老的藏品可追溯到漢朝,即便歷經千年,仍然工藝精湛,圖案紋飾考究;鼻煙壺博物館內,各種瑪瑙、水晶、玉器制成的鼻煙壺琳瑯滿目,山水、飛鳥、花草個個兒栩栩如生;科舉匾額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科舉匾額為主題的博物館,內有匾額600余塊,“鎮館之寶”當屬一扇雕琢祥云瑞獸的元代漢白玉石雕牌坊“科舉門”……

    此外,還有奇石博物館、佛教文化博物館,12家民俗博物館,每一家都個性鮮明地帶著傳統文化的印跡。

    與“國”字號大博物館不同,這些民間博物館雖然藏品價值不菲,但都能放下身價,讓參觀者近距離欣賞、拍照、接觸。匾額博物館的館長姚遠利更是樂于親自當解說員,常常能看到他認真地給小學生們講解“協輔文教”、“代起儒風”這些匾額的涵義,“600多塊匾額,每一塊都有一段勵志的故事,”姚遠利說,“我的博物館又名‘勵志堂’,就是希望通過展出,讓大家真正了解科舉文化的意義。”

    弘揚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熱愛我們的古老文明,這是高碑店民俗博物館創辦人拿出多年收藏公之于眾的初衷。12家博物館,每一件收藏品都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高碑店村,也因為有了這些博物館的聚集,成為京城收藏界的一個文化品牌。

    借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勢頭,近年來,高碑店村啟動新農村建設,村民搬遷進樓,騰出土地200畝,擴大博物館街的規模,聚集了經營古典家具和文玩的商戶410余家,1000多位年齡四五十歲的村民在村里實現就業。此外,農民樓上居住、樓下出租經營,資產變資本,平均每戶每年的租金收入約10萬元。據統計,目前高碑店村每年接待五六萬參觀購物者,每年的經營收入達28.5億元。

    按照高碑店村的文化創意產業規劃,該村將通過民俗文化產業的聚集,打造成為中國古典藝術文化的交流展示中心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教育基地。村黨支部書記支芬說:“博物館讓傳統文化形成一種記憶存留下來。我們希望多吸引一些收藏家和藝術家到村里來,恢復古典文化,并在高碑店傳承下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