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一座村史館 600載鄉情圖

2013-12-1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尹家河村村史館里,小朋友在體驗舊式紡車。

 

 

    昨天(8)一大早,尹家河村鄉情村史陳列館就迎來了一撥城里的客人。“節假日都會有些零散的客人來參觀,600年的村子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陳列館負責人、村子的老支書鄭增順告訴記者,9月開館到現在,接待了300多人。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通州區西集鎮尹家河村鄉情村史陳列室。鍘刀、石磨、耕犁、馬燈……一件件銹跡斑斑的家伙什兒帶著客人們穿越歲月時空,干什么用的,怎么用,每一件“老物件兒”還都有一段故事。村現任黨支部書記鄭丙良舉起幾張1968年到1970年的勞動分紅清單,上面清晰地記錄著1968年老鄭家有兩個勞動力四個孩子,年終一共分了二十六塊五毛錢,生動地證明了當年村民的收入水平。再往前,民國初年簽發的工商營業執照,距今近百年,“這是村民尹西青捐贈的,是這兒最老的物件了。”

    尹家河村位于通州區最東段,有著“京東第一村”的稱號。該村起源于元末明初,歷經六個世紀。尹姓自福建漳州龍溪72溝村遷至此地,在潩河(今潮白河)西岸定居。尹家河村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在北京和河北的交界處,又緊鄰潮白河,曾是一處交通要道。

    解放前夕,通縣縣委、縣政府都駐在這里;這里是西集鎮第一個黨支部;是解放北平時軍隊的重要通道……從村口的石橋,到河邊的浮橋,每一個物件都有著歷史的印記。

    村史陳列館負責人鄭增順是村里的老支書,一直在寫尹家河村史。15年村支書的經歷讓他更加用心記錄著這個小村莊的點點滴滴。他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寫著:西集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在尹家河;高蹺會、大頭會等花會遠近聞名;西集地區第一個溫室大棚建在尹家河;1951年,尹家河榮獲全國掃盲先進村榮譽稱號……

    最著名的還是尹家河村的擺渡口。自尹家河建村以來,就有了渡口,大約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據介紹,潮白河上有很多渡口,數百年來,發揮著重要作用。鄭增順說,200多年前,尹家河的渡口曾建有一座小石橋,一直用到近代,因為水災頻仍,石橋被大水沖垮,石頭淤積河底。到了戰爭年代,村民尹寶明等曾在此擺渡行人及車輛。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后,一支八路軍開往東北,就是從這里的渡口過河。當時八路軍日夜兼程急著過河,村里準備了幾條大船,每船能擺渡五六十人,晝夜不停擺渡。

    “解放北平的時候,軍隊就是從我們這兒過河的。”鄭增順說,只可惜當時的親歷者都已故去,只能從歷史資料和村民們的口口相傳中間接獲得一些材料。“好在當時軍隊過河時,老百姓給搭的浮橋還在,過了汛期還能隱約看見。”

    尹家河村村史陳列館將長期對外免費開放,“為的就是把我們村甚至整個西集鎮的歷史展示給大家看,讓后代們記得我們的光榮傳統。”同時,陳列館將繼續征集反映區域歷史、民俗文化以及農耕文明的各種實物展品。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