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公交縱火案引發全社會關注。事件中,許多乘客沒能及時敲碎玻璃逃生,不少熱心市民在營救時由于方法不正確,也沒能順利打碎玻璃,再次凸顯公眾在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知識方面的缺失。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益派咨詢對241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3.6%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掌握的突發事件應急知識不夠,93.5%的受訪者建議將突發事件應急知識教育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
63.6%受訪者坦言掌握的突發事件應急知識不夠
“我的應急知識儲備基本為零。”在江蘇省南京市工作的王海亮覺得,自己幾乎沒有掌握任何應急反應技能,遇到突發事件,第一反應就是給朋友打電話。公司開會時會講一些消防方面的知識,但自己往往不重視。
“現在經常看到一些電梯驚魂的事例,地震、泥石流等災害也造成很大生命財產損失,不會這些應急知識的話確實很危險。”王海亮意識到,這方面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但是平時很難通過比較方便的途徑獲取相關知識,希望能有一些手機推送等方便的服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總醫院急診科的護士高學科認為,如今每個家庭都電氣燃氣化,生活安全隱患加劇,如果每個人都掌握基本的應急知識,能夠減 少很大一部分悲劇。“前不久,有一家飯店煤氣管道爆炸造成十幾人受傷, 其中幾位員工重度燒傷,缺乏這方面的防范意識是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63.6%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掌握的突發事件應急知識不夠。
在幾個常用到的突發事件應急知識中,受訪者知曉率最高的是“用逃生錘敲擊公交車玻璃四角逃生”(84.5%),其他依次是“燃氣泄漏要速關閥 門、打開門窗”(73.1%)、“遭遇火災要低姿態爬行”(70.4%)、“遇火災時會正確使用滅火器”(70.0%)、地震來襲最好躲進衛生間 (60.1%)、“遭遇洪水要最快找到漂浮物”(48.5%)、“熟記疏散逃生路線”(48.1%)、“遭遇風暴不宜躲在危墻、病樹后面” (47.8%)。僅25.6%的受訪者知道“泥石流逃生要往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上跑”。
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李雯認為,目前我國公眾安全知識、技能比較欠缺,安全意識薄弱,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比如,乘地鐵時,沒有幾個人會 注意緊急出口在哪兒;住旅店,很少有人會看一下逃生路線圖。“公共安全知識儲備是國民素養的一部分,但是現在,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中,還是工作 當中,都沒有充分提供這方面的知識。”
60.6%受訪者直言身邊無處可學突發事件應急知識調查揭示,受訪者平時的突發事件應急知識來源依次為“電視(廣播)”(71.9%)、“網絡”(69.3%)、“宣傳冊”(44.0%)、“報刊雜志”(42.9%)、“學校教育”(29.1%)、“家人朋友”(28.9%)、“自救知識培訓”(27.6%)等。
76.7%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有條件,會主動學習突發事件應急知識。但60.6%的受訪者直言,現在身邊沒有地方可以學習。
北京市消防局原副局長李進向記者介紹,從國家層面來說,國務院應急辦、各地方政府、省區市應急辦,以及消防、急救、民防、地震、氣象等專業應急 部門,都在積極開展應急知識的管理、宣傳、培訓、演練工作。但總體而言,目前公眾應急知識普及教育工作的覆蓋面仍然不夠,在校大中小學生、社區老百姓、城 市外來人口等,都是知識普及的薄弱環節。
李雯認為,突發事件發生時,在社會及媒體的曝光下,應急知識會受到關注,但是,公眾查到的知識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總體而言,目前公眾突發事件應急知識的來源比較零散。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依靠中小學的系統性教育。
調查顯示,67.4%的受訪者認為當前針對公眾的突發事件應急知識教育做得不好。而認為自己的突發事件應急知識來源于學校教育的受訪者僅占29.1%。
93.5%的受訪者贊同,突發事件應急知識教育應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
王海亮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知識非常必要。“我兒子被告知在超市和商場不能扶滾梯的扶手,以后他每次都能記住,還會提醒其他小朋友。”小時候的記憶是非常深刻的,一旦形成印象,這種應急的能力就會成為我們的基本反應。
李雯指出,對于中小學的突發事件應急知識教育,目前國家在政策層面、業務層面都進行了整體規劃,但是具體到實際行動上,一些學校就只是蜻蜓點 水、做做樣子。“突發事件雖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整體上工作有這么大的盲點的話,安全防范的基礎就比較薄弱,因為風險始終存在。”
李雯認為,整體全體國民的應急知識水平,要從源頭抓起,從學校抓起。今天的孩子就是以后社會的中堅力量,學生的安全教育抓好了,安全素養提升 了,那整個國民的安全素養就都提升了。同時,學生作為未成年人,相對于成年人,他們更容易在安全事故中受到傷害,最需要補上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