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老北京冬至習俗:填九九消寒圖供消遣 拖冰床為戲

2015-12-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 ]

  《九九消寒圖》(繪畫版)

  冬至來臨,天氣也愈加寒冷。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在飲食、游戲等方面,民間以冬至為中心形成了不少習俗。老北京的冬至民俗尤為有趣。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 席、京味作家劉一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就飲食方面來說,老北京人講究要在冬至這一天吃餛飩,表示“混沌初開”的意思,“至于游戲,人們會填九九消寒圖 來消遣,男孩子則會在護城河水面結冰后,做‘拖冰床’的游戲”。

  飲食:過冬至吃餃子 流行核桃、柿餅等零食

  對老北京人來說,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餃子。不過,劉一達介紹,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也就是說,最早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應該叫“餛飩”,至于它的由來,則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面粉制成形似如今餃子形狀的食物,取“渾”與“屯”之音,就是“餛飩”,以求平息戰亂。

  “除此之外,也有一種說法,即餛飩就是渾氏和屯氏兩位首領發明的,方得此名。”劉一達介紹,過去,人們認為冬至開始,陽氣上升,但天地之氣仍處于“混沌”相交的狀態,“所以要在這一天吃餛飩,取混沌初開之意”。

  到了后來,餛飩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食物,在大年夜也要吃。劉一達說,按照時令計算方式,民間歷來有“新年舊年交在子時”的說法,至此,取其諧音,餛飩也更名為“餃子”。

  “此外,一些材料也提到,舊日北京百姓家像過除夕夜那樣,準備節日要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像除夕守歲,故稱為‘冬至夜’。”北京天橋民俗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興力介紹道。

  娛樂: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 “拖冰床”為戲

  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嚴寒氣候的正式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劉一達說,冬至后農事減少,也不利于室外活動,所以,老北京人一般都開始“貓冬”,“講究一點的游戲,大家會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精力充沛一些的男孩子,會在什剎海、護城河結冰后玩‘拖冰床’的游戲”。

  所謂九九消寒圖,劉一達介紹,上下橫豎九格,總數為八十一,按照“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在當中”的口訣,顏色也有規矩,根據每天天氣填描,“這樣等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消寒圖便大功告成了”。

  相對而言,有些文人、士大夫的游戲,則要更加講究一些。他們大多會擇恰逢數為“九”之日,相約九人飲酒,取“酒”與“九”諧音之意,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仍然是表示“九九消寒”之意。

  “舊時,那些喜愛學習武術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這天拜師開始學藝,老北京稱之為‘看冬’之俗。”趙興力表示,這些民俗在資料上也有記載,但多數屬于當時有錢人的娛樂活動,“窮苦人中所見極少”。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