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環保知識:清潔劑的歷史及其污染問題

2008-12-03  來源:中關村環保網
[字體: ]
 清潔劑的歷史及其污染問題清潔劑的歷史及其污染問題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人類的祖先就以草木灰和動植物脂肪共煮制造肥皂,開始了清潔劑的歷史 .......

合成清潔劑是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將制造肥皂的原料--脂肪移做其它用途而發明的肥皂取代物。它于1930年代問世后,由于較便宜且洗凈力較強,到了1940年代,已被普遍使用而取代了肥皂的地位。

當時美國市面上的清潔劑中大多數是以烷基苯磺酸鹽(ABS)做界面活性劑。而在1947年,美國賓州Mt.Penn.市的污水處理廠就遭遇到清潔劑泡沫問題的困擾。他們發現在處理槽的表面,漂浮了無法消除的清潔劑的泡沫,并且隨風飄揚。隨后又發現,當時無法以生物處理方法將清潔劑中的界面活性劑完全分解,界面活性劑的殘余部份,隨著放流水排到河川時,不但會影響水中魚類,并且可影響下游的水質而造成污染問題。從此人們開始察覺到,合成清潔劑雖然使用方便,卻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

1954年,美國Bogan及Sawyer兩位學者,率先開始研究表面活性劑的生物分解性,過許多學者多年研究后,發現界面活性劑分子,在苯環上的碳鏈如有分叉(如ABS),則不易被分解,且分叉程度愈多愈不易被分解;反之,若為直線形的碳鏈(如LAS十二烷基苯硫酸納),則容易被生物處理方法完全分解。于是稱以ABS為界面活性劑的清潔劑為硬性清潔劑,以LAS為界面活性劑的清潔劑為軟性清潔劑。

1965年以后,硬性清潔劑已在美國市場上絕跡了。

目前LAS使用量很大,由于具有良好洗凈力,價格又低廉,因此廣泛應用于家用清潔劑配方之中。LAS系價格最低的一支,是家用及工業用清潔劑的主要配方之一,但對皮膚的刺激性大,不適合做為洗發精、沐浴乳等個人清潔用品。

另外輔助劑磷酸鹽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很難被去除,磷質會造成河川湖泊中藻類的大量繁殖,影響水中其它生物的生長,所以清潔劑中的輔助劑,亦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因此在1965年以后,科學家們又致力于尋找清潔劑中磷酸鹽的取代物。不久發現,NTA(基三乙酸)可代替磷酸鹽在清潔劑中的地位,于是當時市面上「不含磷酸鹽」或「低磷酸鹽」的清潔劑就風行了一陣子。但是在1970年底,美國醫學組織提出報告認為NTA可能為致癌物質,因此NTA的地位,開始走了下坡。

另外一種被稱為「壬基苯酚」類界面活性劑(NPEC),根據中央大學化學系丁望賢副教授所發表的「壬基苯酚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臺灣水環境中之分析與調查」報告中指出其殘留物質在水環境中不易再被分解,使得此類機物質在世各國河川皆被檢測到,其濃度足以影響水中生態,而被廣泛研究。其中壬基苯酚(NP)之化學結構與動物的雌性激素結構相似,且已被證實為一環境荷爾蒙,其會干擾內分泌激素的調節機制,使得動物后代失去性別特征,而喪失繁衍能力。 臺灣目前每年生產及使用約4萬6千公噸壬基苯酚類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相較于其它工業化國家有泛濫的情況。尤其臺灣目前衛生下水道普及率只有4.7﹪,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河川中,造成河川嚴重污染。由中壢市老街溪初步的采樣分析結果證實,水樣中「壬基苯酚」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濃度,遠高于世界其它地區濃度甚多。

未來恐怕會有更多的人工合成化學物質,被證實為致癌物或為影響生物生殖系統之環境荷爾蒙物,因此減少合成清潔劑的使用,使用天然及獲頒環保標章清潔劑,將是確保各個人健康及維護自然環境之最佳環保行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