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序地亂砍濫伐、過度采挖林草植被資源,造成植被破壞消亡、土地裸露退化以至沙化。比如在巴西國內哈內陸河流域熱帶雨林區,由于人們在20年間瘋狂的破壞,使450種草木化為烏有,204種鳥類完全絕跡,內陸河被流沙堵塞,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人們欲哭無淚。二十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將許多集體林木分到農戶個人,因為忽視了林木的保護工作而被肆意砍伐破壞;我國北方特別是西北省區大多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社會經濟落后貧困、人口又多,這里的人們為了基本的生存與發展,對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系統中的林草植被資源放松管護,放任自由地由其亂砍濫伐林木、任意采挖灌草植被,以滿足生產生活消費需求,結果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使植被由點到面、由近及遠逐漸消亡。例如,新疆和田地區由于疏于管理樵采燒柴,就使胡楊、灰楊等天然荒漠林5年破壞5.7萬畝;西北許多地方還隨意刨挖、摟刮枸杞、甘草、肉叢蓉、麻黃、發菜等天然中藥材和經濟植物地被,使植被遭到破壞,以至降低甚至喪失了林草植被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因此惡化了土地生態環境。
盲目墾耕、過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農田、草地退化沙化。我國人口多、糧食長期短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為生存而不加限制的掠奪式開發土地,采取開荒種田的手段增加糧食生產,嚴重地破壞了原有植被,使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在北方干旱地區的草原牧區,草場的載畜能力有限,只可限量放牧,但實際是幾乎所有牧區都超過了生態安全允許的合理載畜量(據調查我國沙區草場的牲畜超載率在50%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高達100%)。許多地區由于草場載畜量過大,因牧過于草而使草場嚴重退化,有的地方牛羊甚至連牧草的草根都啃食了,生態工作者因此認為,牧養的牛羊是草地植物的“第一殺手”,過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過度、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水資源,造成土地的干旱沙漠化、鹽堿化。由于我國西北內陸水資源短缺,在地上無水時向地下開采,長期超采導致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河流湖泊干枯,原本生長良好的植被由于失去地下淺層水的支撐而大面積死亡,使昔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繁榮地方不可避免的變成了“風吹裸地起沙塵”的沙源地;而有的地方還在水源上游高處發展水澆地只灌不排,使鹽堿在低洼處不斷積累,使土地的次生鹽漬化嚴重發生、使低洼地的植被被鹽堿危害枯死、農田也被迫棄耕,因此形成棄荒的鹽堿漠地,與沙漠成了惡劣生態環境中的一對“孿生兄弟”,二者“狼狽為奸”。
濫施農藥、亂捕濫獵毒殺有益昆蟲和野生動物,使寄生于林草植被的害蟲鼠因失去天敵而猖獗危害林草。隨意使用有毒有害農藥,亂捕濫獵野生保護動物,嚴重危害生態食物鏈中害蟲鼠兔的天敵,致使有害的蟲鼠兔猖獗發生,嚴重危害林草植被。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草原、森林、農田生態系統中,有害的蟲鼠兔與其捕食性天敵昆蟲動物,在食物鏈中是相生相克的,它們本來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相互制約狀態,但是由于人類隨便使用農藥毒殺、并獵捕殺害天敵昆蟲和野生動物,使害蟲鼠兔的天敵種群數量銳減,打破了自然生態平衡,有害的蟲鼠兔隨之猖獗發生成災,嚴重危害草地林木。在內蒙古大草原、青海三江源地區林草植被資源被害蟲鼠兔危害的情況尤為嚴重,不但降低了林草植被防風固沙、維護國土安全的功能,而且使載畜能力明顯下降。為改變這種狀況國家采取相應的防治和保護措施,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防治和保護。
工業交通建設生產助長了沙漠化。現代化工業、交通生產、生活建設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并排放廢氣產生溫室效應,引發了水土流失、土地污廢、高溫干旱等,助紂為虐了土地沙漠化。現代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它在給人類帶來即得利益的同時,也讓現代的人們吃盡了苦頭。在工礦企業建設、交通修路施工、生產生活等過程中不僅毀壞了原有的地貌植被,而且產生和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固體廢棄污染物和高溫氣態的CO2等,致使山地滑坡崩塌裂陷,被毀壞的土地在長期水土流失、干旱裸露風蝕后沙化;被廢棄物污染的土地也因此成為寸草不生的廢死地;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大量排放的CO2等熱煙氣體,使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日益突顯,由此造成的干旱也日益明顯,全球因此每年損失數千億美元。特別是時至今日個別國家為了其自身經濟利益,拒絕在人類控制CO2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上簽字,直接影響了對工業廢氣排放的控制,令人不安。
認識不到位、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管理不力、官僚腐敗盛行、糾紛戰爭、人為火災等,也是導致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因素。在林業行業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腐敗現象,它給林業造成了極大的、但又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損失。我們知道“三北”防護林第四期工程建設如今已經啟動實施了,在工程建設費用中,在項目“巨大”的建設成就中,有誰能知曉有多少是靠一些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