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為保護本國或本地區環境和經濟利益而附加的貿易條件和限制措施。它通過立法,制定繁雜的環保公約、法律、法規和標準、標志等形式對國外商品進行準入限制。
綠色壁壘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由于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污染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消費行為和價值觀念發生變化,營造綠色文明的新價值觀念超越了狹隘的人類中心論。人們對不污染環境、健康無害的綠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將環境問題與貿易條約機制緊密掛鉤,從而抵消發展中國家資源與廉價勞動力方面的優勢,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以保持其在國際多邊經濟貿易領域的主導地位。這種以“環境保護”名義,在國際貿易中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產品的市場準入的做法使綠色壁壘迅速發展。
綠色壁壘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這是發達國家保護環境、限制進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的進口產品征收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進口,甚至實行貿易制裁。
綠色環境標志制度由政府部門或公共、私人團體依據一定的環境標準頒發的圖形標簽,印制或粘貼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裝上,用以表明這一產品不僅質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從生產到使用以及處理的全過程都符合環境保護要求。
綠色技術標準制度90年代以來,國際標準化組織實施了《國際環境監察標準制度》,要求企業產品達到ISO9000系列質量標準體系;1995年開始又推行了ISO14000環境管理系統,要求產品從生產前到制造、銷售、使用以及最后的處理都要達到規定的技術標準。
綠色包裝和標簽制度綠色包裝指能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環境的包裝。發達國家制定了各種法規,以規范包裝材料市場。
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為保護國內消費者的利益,滿足對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隱性需求,各國海關、商檢機構都制定了不同的衛生檢疫制度,對進口商品的品質進行檢測和鑒定。
綠色補貼制度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環境成本,造成發展中國家環境成本上升。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大多無力承擔環境治理的費用,政府有時不得不給予一定的環境補貼。發達國家又以這種“補貼”違反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為由,限制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進口。
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有哪些影響?
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從產品出口的市場范圍來看,我國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國、東南亞、歐盟、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對它們的出口份額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額的80%,而這些國家(或地區)多數是環保主義倡導者和擁護者,也是綠色壁壘的發源地。從產品的出口增長速度來看,由于我國的出口市場相對單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場銷路受到影響,出口的增長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的某些商品設置綠色壁壘的情況下,這些商品的出口會立即出現停滯,如不及時采取對策,就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從企業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來看,由于綠色壁壘多數是以環境標準和標志的形式出現,要想實現其環境標準,獲取其環境標志,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進行技術改造,改善環境質量;同時還將增加有關的檢驗、測試、認證和公關等手續以及相關的費用,從而使企業出口產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價格優勢大大削弱,喪失了國際市場競爭力。從我國的對外貿易關系來看,由于遭遇了越來越多的綠色壁壘,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稍有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