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至2010年間,全國共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達31起,目前,我國由于在重金屬的開采、冶煉、加工過程中,造成不少重金屬如鉛、汞、鎘、鈷、砷等進入大氣、水、土壤,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2011年1月,安徽懷寧爆發兒童“血鉛超標”事件,重金屬污染之殤讓國人再次警醒。近年來,“血鉛超標”事件時有發生,襲卷陜西、河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湖南、江蘇、山東等多省區。
近日,一則根據中科院研究,“我國西南等省區農田遭污染”的報道見諸報端,云南、廣西、湖南、四川、貴州等重金屬礦區周圍都已經形成了日漸擴散的重金屬污染土地。
據悉,國土資源部還曾公開表示,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一樁樁、一件件,從國人、到國土,重金屬污染頻發,國人之殤未平,國土之痛又起,中國重金屬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緩。
重金屬污染難降解
所謂重金屬污染,指的是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以及使用重金屬制品等人為因素所致;因人類活動導致環境中的重金屬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圍,并導致環境質量惡化。
國家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汪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可降解特性,重金屬污染物有著永遠在環境里循環、無法降解的特點,這也就加重了其對人群的危害。他說,蓄電池制造、冶煉等生產企業違規生產造成周邊人群的“血鉛”事件就是非常嚴重的。
據了解,自2009至2010年間,全國共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達31起。目前,我國由于在重金屬的開采、冶煉、加工過程中,造成不少重金屬如鉛、汞、鎘、鈷、砷等進入大氣、水、土壤,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重金屬污染物極難降解。”汪鍵介紹,尤其是存在于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屬兼具富集性,是不可逆轉的。他強調,對此國家將盡快建立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特別是對包括重金屬企業在內的所有高排放企業的監管將是國家下一步重點要做的。
重金屬污染治理有待突破
對于重金屬污染的成因,多數觀點認為,由于國家早前有關礦區開采的政策體系不完善、缺乏全局統籌、開采工藝落后以及監管不力等因素,礦區多采用粗放開采、隨意排污的方式,日積月累,方現如今的污染境地。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部研究員封志明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國家重金屬污染主要集中于開采的礦區,西南地區礦藏豐富,由于開采不慎勢必造成重金屬對當地的污染。
對于當前的污染現狀,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予以改善?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副主任楊俊誠對本報記者表示,土壤污染,必須防治結合,首先嚴把入口,完善監管,盡量杜絕污染源;再有就是治理,盡管當前針對重金屬對土壤的治理很難,但還是有所突破的。
經了解,在湖南郴州、云南、廣西等地開展產業化示范工作的“蜈蚣草”種植已經在被重金屬污染、無法耕種的土地上取得了成效,因此“蜈蚣草”也被稱為“土壤清潔工”。
“蜈蚣草”種植,作為“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首先由同屬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部的陳同斌研究員率先發現并開發出來。
盡管陳同斌并未接受本報記者的進一步采訪要求,但據其介紹,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當于普通植物的20萬倍,通過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內,被污染土地就可“恢復健康”。
此外,我國還有包括對土壤施加改良劑、控制土壤氧化-還原狀況、改變耕作制度、客土深翻等防治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
首個“十二五”專項規劃
劍指重金屬污染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生態安全研究室主任張慶忠對本報記者說,由于當前國家還沒有形成一個對重金屬污染監測的全局體系,對污染防治顯然不利。正如媒體報道,重金屬污染十分嚴重,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緩。
近日,我國首個“十二五”專項規劃——《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到2015年,中國將建立比較完善的重金屬污染防治體系、事故應急體系和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解決一批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基本遏制突發性重金屬污染事件高發態勢,重點區域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減少15%,非重點區域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則不超過2007年水平。
2月18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就該規劃召開的視頻會議上強調,各級環保部門要把重金屬污染防治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環境保護的大事;堅決打好重金屬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持久戰。
2011年1月,安徽懷寧爆發兒童“血鉛超標”事件,重金屬污染之殤讓國人再次警醒。近年來,“血鉛超標”事件時有發生,襲卷陜西、河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湖南、江蘇、山東等多省區。
近日,一則根據中科院研究,“我國西南等省區農田遭污染”的報道見諸報端,云南、廣西、湖南、四川、貴州等重金屬礦區周圍都已經形成了日漸擴散的重金屬污染土地。
據悉,國土資源部還曾公開表示,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一樁樁、一件件,從國人、到國土,重金屬污染頻發,國人之殤未平,國土之痛又起,中國重金屬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緩。
重金屬污染難降解
所謂重金屬污染,指的是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以及使用重金屬制品等人為因素所致;因人類活動導致環境中的重金屬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圍,并導致環境質量惡化。
國家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汪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可降解特性,重金屬污染物有著永遠在環境里循環、無法降解的特點,這也就加重了其對人群的危害。他說,蓄電池制造、冶煉等生產企業違規生產造成周邊人群的“血鉛”事件就是非常嚴重的。
據了解,自2009至2010年間,全國共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達31起。目前,我國由于在重金屬的開采、冶煉、加工過程中,造成不少重金屬如鉛、汞、鎘、鈷、砷等進入大氣、水、土壤,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重金屬污染物極難降解。”汪鍵介紹,尤其是存在于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屬兼具富集性,是不可逆轉的。他強調,對此國家將盡快建立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特別是對包括重金屬企業在內的所有高排放企業的監管將是國家下一步重點要做的。
重金屬污染治理有待突破
對于重金屬污染的成因,多數觀點認為,由于國家早前有關礦區開采的政策體系不完善、缺乏全局統籌、開采工藝落后以及監管不力等因素,礦區多采用粗放開采、隨意排污的方式,日積月累,方現如今的污染境地。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部研究員封志明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國家重金屬污染主要集中于開采的礦區,西南地區礦藏豐富,由于開采不慎勢必造成重金屬對當地的污染。
對于當前的污染現狀,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予以改善?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副主任楊俊誠對本報記者表示,土壤污染,必須防治結合,首先嚴把入口,完善監管,盡量杜絕污染源;再有就是治理,盡管當前針對重金屬對土壤的治理很難,但還是有所突破的。
經了解,在湖南郴州、云南、廣西等地開展產業化示范工作的“蜈蚣草”種植已經在被重金屬污染、無法耕種的土地上取得了成效,因此“蜈蚣草”也被稱為“土壤清潔工”。
“蜈蚣草”種植,作為“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首先由同屬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部的陳同斌研究員率先發現并開發出來。
盡管陳同斌并未接受本報記者的進一步采訪要求,但據其介紹,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當于普通植物的20萬倍,通過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內,被污染土地就可“恢復健康”。
此外,我國還有包括對土壤施加改良劑、控制土壤氧化-還原狀況、改變耕作制度、客土深翻等防治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
首個“十二五”專項規劃
劍指重金屬污染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生態安全研究室主任張慶忠對本報記者說,由于當前國家還沒有形成一個對重金屬污染監測的全局體系,對污染防治顯然不利。正如媒體報道,重金屬污染十分嚴重,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緩。
近日,我國首個“十二五”專項規劃——《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到2015年,中國將建立比較完善的重金屬污染防治體系、事故應急體系和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解決一批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基本遏制突發性重金屬污染事件高發態勢,重點區域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減少15%,非重點區域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則不超過2007年水平。
2月18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就該規劃召開的視頻會議上強調,各級環保部門要把重金屬污染防治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環境保護的大事;堅決打好重金屬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