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生態安葬漸接受 2萬多份骨灰入土廣州白云山

2011-04-07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22年來,在廣州市白云山北麓的“思園”,是廣州唯一集中進行骨灰還林的山林,至今已有2萬多份骨灰在這里還林。在當前墓地資源越來越少,新的墓園幾乎得不到審批的情況下,節約土地的樹葬、海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綠色殯葬方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昨日,記者在“思園”看到,前來祭拜的人們絡繹不絕。雖然沒有墓碑,但他們仍能很快找到先人長眠之地。有的市民說,自己以后也會仿效先人的做法,魂歸山林。

  據介紹,因近年來樹葬受到民眾的歡迎,白云山思園里的林地也已經接近飽和。廣州市民政部門透露,目前在規劃建設“廣州第二個思園”,以滿足需求,但具體選址未定。

  母子樹下相伴

  早晨9點多,市區崔先生一家三口乘地鐵來到思園。入園后右拐,爬過一個小坡,便尋到了山間一前一后的兩棵樹。

  這兩棵樹枝繁葉茂,撥開荊棘和雜草,崔先生一家人分別在兩棵樹下擺上了菊花、水果等簡單的祭品,此后還點上了香燭。這兩棵樹下分別安葬了崔先生的爸爸和奶奶,當年他們都是自己要求去世后進行樹葬的,說簡單就好,不想給后人添太多負擔。

  “爸爸和奶奶以后就長伴在此了,他們生活過來的日子都不容易,喧鬧了一生,在這山間還算寧靜,平時也不會有人進來打擾,”崔先生說。

  在“思園”,還葬有不少知名人士。遵照著名漫畫家廖冰兄“骨灰散盡,讓我魂游四方”的遺愿,2007年,就在思園半山小亭旁,伴著紅白玫瑰花瓣,廖冰兄及夫人羅鳳珍的骨灰灑落于此。

  生態葬是大勢所趨

  墓地越來越小,價格卻越來越高。有關部門說,人地矛盾突出、城市用地緊張和提倡文明環保的時代,選擇生態安葬方式是大勢所趨。

  據了解,近年來廣州各公墓都推出了新型綠色生態葬法,如紀念碑葬、花壇葬、草坪葬和新型植樹葬等,比起普通入土方式收費都十分低廉。早在1988年和1990年,廣州就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海葬和骨灰還林(俗稱樹葬),推廣多年至今已經受到不少市民的歡迎。至今,累計有1萬多具骨灰撒向了大海。在白云山思園,至今有2萬多份骨灰入土。

  “管理部門和墓園都在盡力推廣生態葬法,但這些都仍不被大多數民眾所熟知。”殯葬管理處某負責人認為改革的困難仍在民眾上,“但不少民眾還是樂意接受的,因為墓地越來越小卻越來越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為城市建設騰出更多的土地節約土地成了各地的殯葬改革的的方向。

  “采取公益性墓地就能很好地解決用地緊張的問題,又滿足了‘入土為安’的觀念。”該負責人介紹說,公益性墓地的每具骨灰占地0.1平方米都不到,非常節約土地。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