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份舉辦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純電動汽車吸引一年輕家長攜子觀看
2010年12月30日,北京首座電動汽車充電站落戶延慶
原服務于北京奧運會的環保電動公交車,現編入84路公交車隊,為市民提供服務
從市區的84路電動公交車到延慶縣電動出租車,北京的純電動汽車試點正在悄然實施;由一個換電站到多個充電和換電站點,電動汽車的配套基礎設施也正在快速增加。
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交通運輸是我國石油的主要消費行業。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20年,我國汽車消耗石油將達到2.56億噸,約占全國石油總消耗量的67%。而2010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55%。
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讓汽車裝上“電”跑起來,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戰略選擇,它為人們打開一個新的思路。
然而,電動汽車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燃油車,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進入家庭生活,它又能夠走多遠?
1 50輛“迷迪”
無尾氣排放的出租車
今年3月1日起,延慶縣城里多了一道綠白相間的流動風景線——50輛“迷迪”純電動出租車。延慶,因此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使用純電動出租車的地區。
這種車型略顯小巧的出租車,乍看與城內燃油的出租車無啥區別。可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居然沒有尾氣排放管。這是辨識電動車與燃油車的依據之一。
“俺們這電動車,純用電作動力,根本就不排放尾氣。”延慶縣的電動出租車師傅在談起自己的愛車時,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豪。
記者想試乘一下電動出租車,在路邊等候,好不容易等來的“迷迪”都載有客人。當地朋友告訴記者,延慶跟城里不一樣,很難在路邊攔到車,因為沒生意時,“迷迪”通常是在人多的地方趴活兒。
“電池不耐用,沒有活兒就把火熄了。”在恒生市場門口,記者坐進車里,司機鞏利軍微笑著點點頭,算打過招呼,然后用鑰匙啟動車。與燃油車“突”的一聲立馬啟動相比,電動車要緩慢得多,大約過了八九秒鐘,鞏師傅轉動了一下方向盤說“成了。”出租車悄無聲息地動起來。
“迷迪”跑得很穩,看得出鞏師傅心情不錯。“大家都愿開電動出租車,公司給補貼,還給上保險,掙的錢歸自個兒,這誰不愿意啊!”鞏師傅說。
電動出租車是新事物,在重視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延慶縣很受“寵”。北京媯川出租汽車有限公司作為運營單位,給電動車司機每個月補貼1160元和上五險一金,試運營期間司機免交“份子錢”。
目前,在延慶跑著50輛“迷迪”純電動出租車,可是分散開來,居民想打到它并不是很容易。
起步價5元,超過3公里每公里1.5元,電動出租車在延慶很有競爭力,受到居民的歡迎。家住縣城的徐先生說,像這種環保低碳的電動車,應該多發展一些。
鞏師傅有自己的擔心。充滿電的電動車最多跑個一百二三十公里,他每天必須到位于縣城南部的充電站去充電。“在路上最害怕跑沒電了,老得看公里數。這和從前開燃油出租車感覺絕對是兩樣。”
據了解,純電動出租車在延慶試運營后,當地交通局的統計數據顯示,這些車日均運營里程80至90公里,其中,單次充電運營里程最遠是130公里。與燃油出租車相比,每輛純電動出租車每月可節省1500多元錢。
2 84路
不喝汽油的公交車
從朝陽區的北土城到北京南站,84路公交車縱貫京城南北。然而,許多乘客不知道,這是京城第一個也是唯一由純電動車組成的公交車隊。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市首批50輛電動公交車正式投入使用。它們作為專用擺渡車,搭載著運動員穿行在媒體村、奧運村之間。
奧運會過后,這些純電動車成為普通市民外出乘坐的84路公交車。
84路車隊配有35輛奧運環保電動車和約80名司機,運行路線為地鐵北土城站到北京南站,沿途共經過21個車站,線路長度約25公里。市公交集團84路車隊技術隊長姜峰介紹說。
電動公交車采用的是換電模式。在充滿電的狀態下,電動公交車理論上最大的續航里程為160公里,時速可達到80至90公里。為了保障正常運營,84路公交車每跑完一圈都要回到北土城換電站,換重新充滿電的電池。
“一般換電池時間,用不到十分鐘,司機們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休息一下。”換電司機孟召斌說。
在北土城換電站,84路線上的司機把待充電的車輛停放在換電站南口,由專門的司機開進換電區域,待換上新電池后,換電司機再將車開出交給線路司機。
不允許線路司機隨便進入換電站內,是為了保障換電過程的安全。“每箱電池都有三四百斤沉,得控制人數避免防止事故發生。”姜峰說。
84路電動公交車上一共載有10塊電池,大的重達270公斤,小的也有150公斤。充好電的電池摞在兩旁的鐵架上,公交車要準確地停在中間指定位置,然后兩側各有一個“機器人”,將車上用過的電池取出來,再裝上充滿電的電池。
姜峰告訴記者:“別小看這個換電站,光是研究電池和換電人員就有60多人。”北京公交集團、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電巴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電力公司等單位,都有人在這里參與技術協作和攻關。
乘電動公交車有什么樣的感受?記者采訪了幾位乘客。“電動車,沒汽油味是肯定的,覺得它好像開得特別穩。”家住牡丹園的王阿姨去西直門時,把乘84路車作為首選。記者也看到,在84路的乘客中老年人相對多一些,“平穩”是他們乘坐電動車后最多的評價。
“您想啊,車體掛著10箱電池,空車也有十四五噸重。電動車起步只能慢慢悠起來。”孟師傅有多年公交車的駕駛經驗,他這樣解釋電動車為什么“穩”。
采訪中,許多市民建議能多開幾路純電動公交車,不僅可以避免馬路上轟鳴的汽車噪音,也會減少尾氣排放帶來的污染。
目前,北土城換電站在進行擴建,今后會有兩條生產線,可為更多的電動公交車提供換電服務。“公交集團還準備再投入50輛電動公交車,那時這里會更熱鬧了。”姜峰指著正在“升級”的換電站說。
3 成本
算小賬也要算大賬
純電動車能走多遠?有一本賬必須算清楚。就是它的經濟賬,它與燃油車運行成本的對比。
延慶電動出租車,按照非工業用電計費標準收取電費,每度電是0.781元。電動出租車司機要自己支付充電費,他們也會盤算自己的“小九九”。
“現在充滿一次電最多能跑120公里,電費大約在20多元。如果用汽油的話,要10多個油,要80多元。”開電動車快兩個月了,鞏師傅算了筆賬,僅“燃料費”一項,平均每公里能省下近5毛錢。“一個月下來,能節約油錢小2000元呢。”
另外,延慶的電動出租車現在處于試點推廣中,運營單位還給電動出租車司機每月補貼1160元和上五險一金,也不收司機的份子錢。在鞏師傅看來,“現在這活干得真值”。
電動公交車的賬算下來,也是電費支出要比油費便宜。
“我們做過實驗,如不開空調,充電一次最遠可以跑160公里,平均每公里耗電1度左右;開空調的話,充電一次能跑70至80公里,平均每公里耗電1.4度。”公交集團的姜峰隊長說。
姜峰估算,電動公交車平均每公里的“燃料費”是人民幣1元錢左右。如果是柴油車,平均每公里耗油0.31升,大約是2元錢左右。單從“燃料費”上看,哪怕是大型的電動公交車,用電也比用油要合算的多。
但是,再往深里算會發現,現階段電動車的運營成本遠沒這么低。因為,處于試行階段的電動車,所要支付的真實成本遠不止電費這一項。
首先,電動車運行成本應該包含充電站的投入。拿北土城電動汽車換電站來說,現今只有一條生產線,但是前期建設投入已達3000萬元。延慶充電站以充電為主,配置25個充電樁等設施,總體投入也達到1200萬元。
其次,在電動車試點階段,許多人力成本都是隱性的。在北土城電動汽車換電站,有來自電池廠商、換電設備生產廠商、公交集團等單位的60多人一起維護運營,而這部分人力支出,多由各企業內部消化,并沒有納入電動車的運營成本中。
“這些都應該納入電動車運營成本,只是納入后,現在的運營成本確實太高了。”姜峰直言。
對于電動車而言,電池價格是至關重要的部分,約占整部電動車價的1/3。一輛售價200萬元的電動公交車,其中10箱電池的價格就超過60萬元;一輛電動出租車定價為36萬元,所配電池定價就在10萬元左右。
電動車電池的使用壽命大約在3至5年。記者采訪發現,許多對使用電動車感興趣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擔心,購買、更換、維修電池,將會是一大筆開支。
“我們現在的電池是租來的。”姜峰補充說,加上電池的租用費、維修保養費用,電動公交車每跑1公里的真實成本接近5元錢,遠比柴油公交車貴得多。
4 探索
充電或換電 誰更方便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純電動車充一次電,最多能跑150公里,使用起來很受限制。司機擔心車開出去了回不來,補充電力不方便,這是當前推廣、使用電動車遇到的最大瓶頸之一。
退一步講,在充電站里,現在電動車充一次電要用8至10個小時,天天如此,到底會有多少人有此耐心呢?
作為純電動車的推動者之一——國家電網公司力推換電模式,即車輛在換電站取下舊電池,換裝上新電池,可以大大節約電池更換時間。
換電站雖能節省充電時間,也有明顯的“短板”。換電站建設資金投入大,要求網點要密集。
像北土城換電站有一條生產線,建設投入為3000萬元,擁有三條生產線的航天橋換電站的投入成本更高達6000萬元。充電站與換電站相比投入要少,可供50輛電動車充電的延慶充電站,建設投入是1200萬元。
“建換電站成本明顯高于充電站,還沒算上占地費用呢。”市電力公司有人分析說,換電站會要求更大的占地面積,城區里寸土寸金,幾乎沒有現成的地方可以建站,這也會阻礙換電站的建設和布局。
航天橋換電站,目前是建在西三環路橋區下面,一方面對西三環路的安全形成一個隱患,另一方面橋區下頻繁地進出車輛也對輔路行車造成了影響。
到底是選擇停車充電還是換電池?目前各方面的探索仍在繼續。
今年3月,豐臺區左安門公寓完成了智能電網的改造。在這個智能小區內配有2個充電樁,可供4輛電動車充電。
位于西三環的航天橋換電站會在今年內投入使用,屆時可同時為3輛電動環衛車提供換電池服務,預計最大日更換電池能力可達216次。
“我們也在想象,未來電動車進入家庭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市電力公司的員工笑著說。社區內配有充電樁,每天下班后可停車充電;道路沿線有換電站,可為愛車快速更換電池。“甚至,可以通過導航定位系統,對車的剩余電量實時監控與提醒。”這一切都有可能。
有電力專家認為,以目前電網的配置來看,采用換電模式更有利于電網的發展。充電模式雖簡單易行,但是下班后給車充電,會與家庭用電高峰期重疊,對當地電網的穩定運行產生明顯的沖擊。
看來,充電、換電孰優孰劣,既需要技術上有新突破,也需要時間的檢驗。
5 前景
推動社會向低碳轉型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在能源結構既定的前提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與同類的燃油汽車相比,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燃油汽車低出11%至15%。
“電動車有利于城市的環境改善。”能源經濟學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林伯強主任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電動車對中國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保護能源安全,電動車提供了改善能源結構,用更清潔的能源來代替石油這樣一個低碳轉型的機會。
在我國,發展和推廣使用電動車,已經被納入各級政府的“十二五”規劃中。
國家把電動車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實現產業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保有量達到500萬輛。
北京市最近公布的汽車行業“十二五”規劃,涉及電動汽車的節能減排目標、發展規模、零部件發展等諸多方面。根據規劃,2015年,北京的純電動車將達到10萬輛的用車規模,并將以乘用車為主。
有關電動車的一個美好藍圖已繪就,但是,路還要從腳下開始。
電動車的推廣路徑,有人主張先從電動公交等公益類行業起步,也有人主張先拿機關事業單位的公務車作試點,在積累經驗后逐步推開。與此同時,政府應采用優惠電價、降低停車費等方法,鼓勵、引導家庭使用電動車。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購買、使用電動車補貼政策,除每輛支付最高12萬元的優惠補貼外,還將給予“不搖號、不限行、不納稅(國家代付)”的特殊優惠。這給了發展電動車一個新的契機。
值得政府和企業重視的是,“光給使用補貼還不行,重要的是盡快推動有關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基礎設施建設上去了,電動車的推廣才有可能。”在林伯強看來,充換電的基礎設施是決定電動車能否成功推廣的關鍵。
“人們現在擔心的是因為基礎設施不足,車跑沒電后停路上的問題。”林伯強說,只有充換電設施成規模化、網絡化,電動車才可能會迎來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