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乳企利用新國標加工"注水奶" 擠奶時蒼蠅亂飛也達標

2011-06-26  來源:《東方早報》
[字體: ]

 據新華社電 細菌總數放寬了4倍,蛋白質含量標準降低——近期,中國奶業標準“世界最低”引發公眾質疑。據悉,這一生乳“新國標”是有關部門2010年出臺的。

  為何在食品安全之弦越繃越緊的今天,乳品質量標準卻不升反降?這樣的標準究竟維護了誰的利益?是否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菌落數200萬

  相當于擠奶時蒼蠅亂飛

  “新國標”菌落總數比美國、歐盟10萬個的標準高出20倍。

  圍繞有關部門新修訂的生乳“新國標”,部分公眾質疑“細菌總數”和“蛋白質含量”兩項指標。2010年以前,我國生乳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蛋白質含量最低每百克2.95克。新修訂的標準變為:每毫升細菌限量總數提高到200萬個,蛋白質最低含量下調至2.8克。

  對此,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說,“新國標”蛋白質含量遠低于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菌落總數則比美國、歐盟10萬個的標準高出20倍。這一標準堪稱“世界最低”。

  一些消費者擔心,這一“世界最低”的奶業標準,是否會對人身健康有影響?

  四次參與乳品“國標”制定的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魏榮祿,研究乳品加工學已長達50年。他說,從25年前的每毫升50萬個的菌落總數標準,到現在定為200萬個,確實令人匪夷所思。“200萬個是什么概念?形象地說,就是在牛場擠奶的牛舍里,蒼蠅亂飛。”魏榮祿說,原奶細菌包括乳酸菌、酵母菌、霉菌以及致病菌,如此低的標準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隱患。

  而過寬的奶業標準也必然給部分加工企業留下“問題”空間。

  一些養殖戶透露,“新國標”過低的蛋白質標準,給“注水奶”提供了空間。一些乳品企業收購原奶時,要求蛋白質含量標準達到3以上,但加工時卻加水稀釋奶源,按2.8的“新國標”執行,從中謀取暴利。

  按乳業發達國家標準

  70%散養殖戶將殺牛?

  “一些大型加工企業以此為借口,遷就降低奶業質量標準。這是不負責任的。”

  對于降低乳業標準,一種理直氣壯的解釋是“國情決定論”。

  有關部門曾在去年7月稱,“新國標”設置主要考慮我國奶牛養殖正處在從傳統向現代養殖轉型的過程中,奶牛飼養中粗飼料結構單一、優質飼草飼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這一標準也符合我國奶牛泌乳規律及國內的養殖現實。

  近期,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更明確表示,如果中國現在按乳業發達國家標準執行,那么占總量70%的散養殖戶中,絕大部分要倒奶、賣牛或殺牛。

  但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不少養殖戶、奶業專家,甚至包括部分生產加工企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并不認同這一說法。

  合肥市一家奶牛養殖場負責人坦言,宣稱降低質量標準是為保護小型奶農利益,這是一個借口,實質問題是“對奶源的管理問題”。

  這位負責人說,牛奶擠下時微生物含量很少,只是后面收集、保管、運輸中才呈幾何級數增長。如果采取分散養殖、集中擠奶等方法,加上后續的冷鏈運輸,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有關部門和一些大型加工企業不想解決問題,而是以此為借口,遷就降低奶業質量標準。這是不負責任的。”

  一些養殖戶表示,他們曾向加工企業提出建集中擠奶站,但企業不愿意干,一是不愿增加奶站投資成本,二是怕管理出了問題承擔責任。

  “企業不愿做、養殖戶做不了、政府推動又不夠,這是一個尷尬局面。”魏榮祿說,最終只能遷就降低質量標準。

  實事求是地說,降低標準成為“最省事”的做法。既可以名正言順說保護奶農利益,又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有關部門也容易管理。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

  應建牛奶分級制度

  不同標準實行不同價格

  “現在有些企業把奶粉還原為液態奶,還稱為純牛奶,糊弄消費者。”

  業內人士擔心,“低標準”會助長奶源爭奪戰,帶來行業競爭混亂局面。據介紹,奶源收購半徑正常應是250公里范圍內,但現在很多企業為搶奶源,收購半徑達到四五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這導致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標要翻好幾倍。

  更令人擔憂的是,“低標準”還可能導致消費者對國產奶品質的信心下降,轉而青睞洋奶粉,從而導致國產奶市場萎縮。

  另據記者調查,除了牛奶質量標準低,我國奶業標準還存在其他問題。

  一些業內人士透露,奶業產品定名不科學也是突出問題。“現在有些企業把奶粉還原為液態奶,還稱為純牛奶,這是糊弄消費者。”魏榮祿說,無論是還原奶,還是高溫殺菌液態奶,都必須加香精、穩定劑,否則牛奶口味會大大改變,這怎么能稱為純牛奶呢?

  據悉,我國奶業中的不規范問題正引起國家相關方面的重視,中國奶業協會會長、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表示,目前我國乳品加工方面,部分企業重市場開拓輕奶源基地建設,爭搶奶源、壓級壓價現象交替發生,影響了生鮮乳正常收購秩序。在監管方面,奶業生產環節多、鏈條長,基層監管單位人員不足、經費短缺、手段缺乏,與監管任務的要求不適應。解決乳品質量安全問題,既十分緊迫又需要長期努力。

  相關人士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提高奶業標準的同時,應建立牛奶分級制度。不同標準實行不同價格,強制牛奶產品標示達到幾級標準。這樣不僅對消費者有利,對奶農有利,也有利于加工企業不斷追求產品質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