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吳尚楠 陰霾罩京已多時日,而全國也迎來了大范圍霧氣縈繞。隨著顆粒、粉塵的不斷侵襲,口罩、空氣凈化器也開始熱銷,伴之而來的是清潔概念悄然爬上投資者的案頭,空氣凈化器、口罩及其原材料、環保產業的脫硫脫硝等,都成為投資者津津樂道的話題。昨天,業內人士就此給出了投資建議。 背景 市場滿布“迷霧” 自入秋以來,霧氣和陰霾就成為北京市民揮之不去的陰影。無論在網絡上還是在飯局間,大霧擾民、陰霾難驅都成為市民“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談資。而近日以來,霧氣似乎已成為全國大范圍區域共同的困擾。中央氣象臺近期連續發布的大霧藍色預警顯示,包括華北中南部、黃淮、江淮、江南、華南北部等地都有霧氣縈繞。 “抬頭望窗外大霧迷蒙,低頭見A股迷局重重。”僅從國內政策層面上來看,近期各行業“十二五”規劃頻出,存款準備金率也三年首降;國際市場來看,盡管歐債危機依舊懸而未決,但歐元區財長會議、六央行聯手提振歐元、美國非農數據出爐等多重利好夾擊,外盤市場近期亦是緋紅一片。一無內憂,二無外患,緣何A股市場還是跌跌不休?尤其是近兩個交易日以來,縮量、個股普跌的連續出現,投資者的信心在謎一般的K線圖中幾近消失。 霧鎖人間,迷亂A股,市場是否就此別無出路?其實不然,機會或許就在迷霧深處若隱若現,新晉發掘的清潔概念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像生產口罩的泰達股份盤中就表現活躍,以平盤收市。 機會 緊抓空氣清潔與環保 中投顧問IPO咨詢部分析師崔瑜指出,環境污染必然逐漸受到政府重視,城市空氣質量惡化會致使產生兩個市場利好:其一,消費者提高了對空氣質量的關注力,小型空氣凈化器需求量將逐漸提升,政府及大型企業需求量增加;其二,工業企業對空氣凈化設備需求將更加明顯,在政府的政策導向下,重污染企業將逐漸被強制提高凈化空氣的能力。 就環保板塊整體的估值而言,崔瑜認為,環保板塊始終是政策關注的重點,從概念板塊的投資熱情而言,這一板塊受到的追捧一直未停止,但是由于大盤整體走弱,環保板塊的估值相對下降。環保板塊缺少的不僅是持續性政策利好,而且是實質性市場利好,從目前節能環保服務行業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市場容積的擴大仍然需要實質性行政導向。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爆發,我國對環保行業的政策導向力度會更加明顯,板塊投資價值將大幅提高。 大同證券投資顧問付永翀認為,隨著國內城市建設日趨完善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空氣的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同時中國政府在降低碳排放作出過重大承諾,空氣凈化有望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空氣若想凈化,需要環保環節多加努力,其中工業生產過程的脫硫脫硝尤為關鍵。因此,付永翀建議,投資者在本次投資機會的遴選中,抓住空氣清潔與環保兩條主線。
策略
空氣凈化 環保升級推動行業發展 崔瑜認為,消費市場是股市利好的直接來源,普通消費者是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初步動力,例如在空氣污染逐漸加重的過程中,小型家用空氣凈化器材將成為第一輪受益環節;其次通過政策的引導,環保所涉及的工業廢水、廢氣凈化將成為市場重點,上市企業的經營業績將由此大幅提升。從環保板塊的上市公司經營業務來看,與潔凈空氣有關的企業為開能環保、長青集團、永清環保。 付永翀指出,中國城市經歷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接近或者部分超過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但在城市環境特別是空氣環境,卻有很大一段差距。經歷了十來年的發展,表面上城市空氣大部分時間達標,但實際上固態懸浮物和刺激氣味超標。同時,現在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對生命健康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而最直接的就是空氣和飲用水的安全性。現在治污成本日益飛漲,城市空氣凈化需要再次升級,人們更重視生命健康保護。這將給空氣凈化行業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比如先河環保等空氣監測儀器企業將會受益,同時類似龍凈環保等設備企業也會明顯受益。 此外,付永翀指出,除了上述空氣凈化儀器的相關公司外,與口罩生產相關的企業近期也有可能成為資金關注的標的,個股方面如龍頭股份、申達股份等。但相關紡織生產業務在公司業務結構中占比較小,投資者需注意投資風險。 除塵脫硫 去除污染物是關鍵 華融證券節能環保行業分析師周隆斌指出,工業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目前,已制定限值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指標包括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從2011年上半年減排實施效果來看,目前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壓力依然嚴重。政府將有可能加大環境監察力度、加大環境污染懲治力度、增加環境設施補償力度,以加快企業大氣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速度,增加設施建設需求。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內部由于污染物種類不同,污染治理歷程和時間均有所差異。投資上,去除污染物是關鍵。 除塵方面,由于“十二五”約束性指標不包含煙塵或粉塵類指標,短期內除塵類相關行業受政策推動的可能性較小;且由于我國開展除塵業務較早,目前除塵效率已較高,預計除塵行業整體未來發展較為平緩。建議關注具有獨特技術、工程經營豐富且銷售對象涉及行業廣泛、可有效消除單一下游行業需求不足的大氣設備制造上市公司以及袋式除塵器的材料制造上市公司,如三維絲、科林環保、信雅達等。 脫硫方面,“十一五”末期,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達標率已達90%以上,已安裝脫硫設施的火電機組5.78億千瓦,占2010年火電裝機容量的81.80%。存量機組的脫硫設施新建需求量較小。但“十一五”期間大量上馬的脫硫設施脫硫效果差強人意,部分脫硫機組無法或勉強運行;且根據2011年上半年全國減排情況通報,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減排落實情況不盡如人意,設施運行未達目標。因此,目前仍存在脫硫設施改建需求。建議關注改建設施合同訂單增加的脫硫設施建造類企業以及握有大量脫硫特許經營合同的脫硫設施運營類企業,如東湖高新、盛運股份、龍源技術等。 脫硝方面,“十一五”末期,總裝機容量0.97億千瓦,占2010年火電裝機容量的13.73%。2011年上半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顯示出氮氧化物減排的難度極大,氮氧化物將成為“十二五”期間各級政府減排目標的重點。建議關注擁有獨特技術、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的脫硝上市企業,如國電清新、東方電氣、九龍電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