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12396熱線,大伙兒就有了科技致富的主心骨!”日前,順義區龍灣屯鎮丁甲莊的殘疾農民石立民,在輪椅上接過了北京市農科院專家送來的養殖技術叢書。
今年39歲的石立民因患小兒麻痹癥未能及時治療而癱瘓,家里日子過得很清苦。去年初,他通過“12396北京新農村科技服務熱線”找到了市農科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專家,并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自家小院里引進了一種名為“多賽特”的種羊。自打這天起,石家原本貧困的日子逐漸有了好轉,收入水平也翻了幾番。
“過去兩年才能出欄的種羊,現在5個月就能長到七八十斤,肉品更是沒得說。”說著,石立民臉上樂開了花,“周邊的養殖戶紛紛跑到我家里下訂單,有些小羊還在肚子里就被訂走了。”
針對不少小羔羊沒奶吃的問題,專家還幫石立民推薦了專門的羔羊奶粉,大大提高了小羊羔的成活率。如今,石立民的優質種羊已經發展到30多只,年經濟效益達數萬元。
嘗到這個甜頭,石立民又添置了視頻通訊設備,通過與專家的遠程視頻溝通,幫助周邊農戶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還帶動了十幾戶村民和他一塊兒養起了種羊,成了名副其實的科技“二傳手”。
市農科院信息所“12396北京新農村科技服務熱線”開通兩年來,通過電話、視頻、網絡等不同渠道,在京郊開展各類專家咨詢服務450萬人次,解決生產實際問題2300多個,開展農民培訓3000人次。據粗略統計,專家利用科學技術幫農戶實現的經濟效益高達數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