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北京政府工作報告取消“人口調控”提法

2012-01-18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政府工作報告民生內容逐年遞增

    北京5年政府工作報告反映執政變化;專家認為政府在社會管理和經濟建設方面已找到合適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談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內容,比前幾年要多,要細。比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0萬畝,原來通報完這個數據就結束了,今年還列明達成路徑、存量建設用地騰退、廢棄砂石坑綠化等等。”13日,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民防局原局長李長栓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5年屆滿,今年是本屆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的最后一個履職年。回顧5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清晰呈現出北京市政府執政思路的變化。

    經濟建設內容逐年遞減

    不少代表、委員跟李長栓的感受相同。

    原來的政府工作報告,經濟建設著墨約占1/3,但這5年,其所占比重逐年遞減,而空氣質量、環境污染、教育醫療等等民生問題,筆墨逐年增多。

    “比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經濟建設只有一個章節,除了后面的產業結構調整還涉及一點經濟,其余的篇幅就全讓位給醫療、空氣質量等民生問題,治理擁堵等城市管理問題”,李長栓說。

    市政協委員肖鳴政同樣表示,去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于城市管理,首提“精細化服務管理”;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啟下的一年,社會管理延續去年的精細化服務管理思路,且政府工作報告特意點出“服務”和“管理”的關系,寓“管理”于“服務”之中。

    市政協委員柴強等人認為,經濟發展思路的轉變,與五年來內外部環境有關。

    房產調控一波三折看轉型

    與其他產業相比,五年中,房地產和汽車的起伏較為突出。

    金融危機爆發后,作為有促進消費“功效”的“民生產業”,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促進住房消費,合理引導汽車消費”。該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82.3%,機動車銷售量增長30.8%。但2010年起,房地產調控政策漸縮漸緊,至去年底,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約下降44.3%;2010年12月,“小客車總量控制”規劃出臺,買車先搖號,至去年底,機動車銷售量下降44.3%。

    柴強說,2008年奧運年,首都經濟的發展基調雖然定為“又快又好”,但前兩年房地產市場異常活躍,增勢迅猛,當年國家提出房地產調控政策,抑制房價過快上漲。

    而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后,2009年的經濟發展基調轉為“平穩較快”,可房地產業迫于經濟增長的壓力,被列為“積極促進”產業。

    2010年,國家再次將房地產業納入宏觀調控政策,自此,首都經濟發展開始擺脫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

    市人大代表張耘表示,上述房地產市場一波三折的變化,正是五年來北京不斷調整發展思路,結構轉型的縮影。她認為,歷經五年,不論是經濟增長模式,還是社會管理,北京均已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首次不設增速目標

    經濟發展從“快”到“穩”,專家認為政府對經濟規律把脈更準

    【報告變化】

    從“又快又好”到“平穩較快”,再到“穩中求進”,五年中,北京政府工作報告對經濟發展的設定,經歷上述三個變化。

    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當年經濟發展設定“又快又好”的基調,但當年下半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將經濟發展基調調整為“平穩較快”,這個基調一直延續到2011年。

    今年,房地產、汽車進入深度調控期,經濟發展提出“穩中求進”, “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

    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兩大經濟指標,最高值都出現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不論是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設定的目標值都是5年來的最低值,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左右。

    盡管房地產、機動車兩大支柱產業,銷量下降均過半,但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約增長10.8%。因此得以達成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以上。

    【解讀】

    市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教授張強一直從事首都經濟研究。他表示,五年來,北京經濟發展經歷三次變化。前兩次“又快又好”和“平穩較快”兩個基調,都設定發展的速度,唯有今年,“穩中求進”提法與速度無關,只追求經濟穩定、有進步。

    “這表明,北京對自身發展規律的認知力有了深化和提高。”張強說,即使沒有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以及宏觀調控、物價上漲這些外在因素,奧運后,北京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會降低。

    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城市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經濟發展速度開始下降。奧運后的北京,正處于這樣的階段,從原來的高速發展,轉向穩定發展。這是必然趨勢。跟北京相同,最近兩年,國內經濟發達地區上海、江蘇、浙江等,經濟發展都有減緩趨勢。

    張強表示,奧運剛結束時,對于后奧運時期的北京經濟發展速度,也就是是否停止高速發展,曾有爭議。但在十二五規劃中,市政府采納了“停止高速發展、轉向穩定發展”判斷,年均GDP僅為8%。今年,政府首次不再對經濟發展的速度做出限定,“這都說明,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首都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后,摸索到了符合北京的發展方式”。

       社會管理

    “人口調控”沿用多年今不再提

    實有人口首次出現,專家認為“服務管理”模式思路清晰

    【報告變化】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區分“城市服務管理”和“社會建設”。并注明“服務”和“管理”的關系,“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沿用多年的“人口調控”四字,在今年的“人口問題篇”消失,出現“人口服務管理”新提法。

    北京如何緩解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2008年至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解題思路每年均有調整。2008年是“健全房屋租賃和居住證管理體系”;2009年是“探索建立人口調控目標責任制”;2010年是“探索建立綜合調控機制,通過城市功能疏解、產業結構升級和布局調整,促進人口有序遷移與合理分布”;2011年是“探索區域人口調控綜合協調機制”;而對于今年的人口工作,此前四年的“人口調控”四字消失,代之以“人口服務管理”,而管理模式為“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

    “實有人口”表述五年來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

    【解讀】

    市政協委員、人口專家、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陸杰華表示,對于人口問題,直至今年,解題思路才逐漸清晰:淡化行政手段,轉向“服務管理”,因此“人口服務管理”提法,取代了“人口調控”。

    他認為,上一個五年,即2002年至2007年,人口問題的關注焦點是“該不該調”?而這個五年,則是如何調?可具體調控思路一直不清晰。

    從目標責任制,給各區縣定上限指標;到綜合調控制,再到區域綜合協調制,正式體現出了政府的思考過程,期間曾想過各類行政手段,例如“制定行業準入標準”等等。2008年提上日程的居住證制度,直至今年還未“現身”,也是源于此,破題模式未定。

    但今年,解題思路不再模糊,一方面,市場調整,“以業控人、以房管人、以證管人”,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由市場“選擇”人口結構,因為有什么樣的產業,就有與之對應的人口;另一方面,通過“服務”達到“管理”目的,延遲了四年的居住證制度,被要求“做好實行的相關工作”,以便“推進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這表明,在與行政手段的“博弈”中,公正至上、共建共享共擔的服務管理體制勝出。

    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主任肖鳴政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特意說明“服務”和“管理”的關系,表明政府社會管理的思路變化,原來強調管理,側重行政手段;現今轉向“服務管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