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環(huán)保宣教 > 正文

專家提醒市民:天災面前主動獲取預警信息

2012-07-2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昨天(23日)21時,氣象專家、水利專家就市民關心的“7·21”特大自然災害會商后建議,在暴雨天災面前,本市排水能力應從現(xiàn)在的“兩至三年一遇”標準提高到“十年一遇”標準,并在下凹式立交橋等易積水點修建地下蓄水池以減少道路積水、補充地下水,同時全社會應進一步重視防災減災意識及知識的培養(yǎng)和學習。

    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繼松表示,此次暴雨覆蓋華北地區(qū),北京雨勢最大,是因為正好處于冷暖空氣的交匯區(qū)。此次暴雨跟全球氣候變暖不無關系。

    水利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介紹,目前地表溫度升高,致使大氣、水汽循環(huán)速率增快,極值性天氣才會頻頻出現(xiàn)。城市的熱島效應也促成了降雨愈演愈烈。空調(diào)、汽車等產(chǎn)生的熱氣對氣流抬升的作用不比地形作用小。當熱島效應和地形條件對氣流的抬升作用合到一起時,更有利于降雨。

    王浩也坦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城市排水設施當前顯得十分必要。目前本市大部分地區(qū)的排水能力都是兩至三年一遇,標準較低。今后,應努力提高到十年一遇的標準。7月21日,本市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暴雨中心區(qū)遭遇到五百年一遇的暴雨,現(xiàn)有排水能力自然跟不上。實際上,在主汛期前,本市已對蓮花橋等50處立交橋積水點進行了整治,但這場雨實在太大了。再加上城區(qū)地面多為不透水材質(zhì),又造成了局地內(nèi)澇。

    王浩院士說,7月21日夜他從西安飛回北京,走出首都機場T3航站樓時發(fā)現(xiàn)外面的道路積水有齊腰深,滯留了百余輛車。每過5分鐘就有車主忍不住要駕車涉水而過,但無一例外都熄火了。“可以看出,大家防災的意識比較薄弱。”王浩說,天氣預報準了,搶險預案也執(zhí)行了,有16萬人出動參加搶險,涉及防汛、交通、應急等部門。但仍有37人因為溺水和次生災害遇難,其中不少人是因為低估了暴雨的危害。

    孫繼松認為,城市防災減災的主體是政府,但每一位市民也應該具備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識。每個人都要有防災減災的意識,首先應學會主動獲取預警信息。氣象部門發(fā)布預警的渠道有電視、電臺、戶外大屏幕、社區(qū)大屏幕、公交和地鐵移動電視等,市民在了解到預報信息后,應在降雨當天關注預警信息及變化。在災害性天氣中,盡量不涉險,確保自己的安全。

    “氣象部門發(fā)布預警,就意味著風險在逼近,大家不要不當回事。因為大部分預警都是確定的信息,預警不解除,危險就還未過去。”孫繼松說,其實雨這樣的自然現(xiàn)象本身不是災害,當自然現(xiàn)象與人的活動發(fā)生沖突時,才會發(fā)生災害。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各界要主動參與,讓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走到每個人身邊,而不能做“花架子”。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nèi)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lián)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lián)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