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房山區城關安置區工程在洪寺村竣工,首批50余戶受災村民陸續搬入過渡安置房。
剛搬入的居民喜滋滋地行走在小區平整的柏油路上。
安置區里設立了各種功能用房,方便居民生活。
昨天15時30分,房山城關鎮洪寺村過冬安置房施工現場已經靜悄悄,看不到一輛大工程車。倒是有倆半大小子,正順著綠草中鋪就的石磚在玩跳房子。孩子的笑容里,已經看不到災難所帶來的陰霾。
“難得的,就是你們這份兒心啊。”頭一批搬進安置房的幾十戶人家正在忙里忙外地收拾屋子,一位老太太停下腳步,看著留在現場的城建集團施工人員說。
她口中的“你們”,是她眼前的幾個人,更是為受災群眾夜以繼日最終240小時建設完成安置房的數萬建設者,也是全力以赴的市住建委以及城建集團、建工集團和各個材料供應廠家。
7月25日,在市委、市政府做出為災區群眾建設過渡安置房部署后1小時內,市住建委組建起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又1小時,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已經推進到房山區建委靠前指揮;第3小時,第一批建筑施工材料已經緊急調集運往災區;第4小時,全市120多名鑒定專家冒雨深入鄉鎮村莊,進行災區房屋安全排查;第5小時,100多名地質專家、水利專家、設計施工人員啟程,深入到15個鄉鎮58個受災嚴重村,邊選址、邊設計、邊開工;第6小時,測繪人員宣誓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場址踏勘,建工、城建兩大集團17個分公司進場開始平整土地……
幾乎與此同時,一條大型建材的生產流水線開始轉向過冬安置房建材加工。緊接著,擁有這條生產線的賽木公司開始在網絡上發布招聘信息:“現急需力工多人,想加入救災隊伍的請撥打電話……”發帖人的簽名,則是在過去半個月中感動北京的一句話:“抗洪救災有你有我!”
回到如今的洪寺村過冬安置房現場,兩個孩子還在嬉鬧著,一位老奶奶顫顫巍巍從新房中邁出來,招呼孩子趕緊回家吃飯。
10天前,這里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8天前,這里剛剛完成了土地平整;6天前,連降大雨又讓建設工地變得一片泥濘,卻沒影響施工進度;4天前,一排排房屋出落得有些模樣;2天前,整齊漂亮的過冬安置房落成了,外墻或棗紅或乳白,都讓人感受到溫馨溫暖。
也就是在兩天前,當最后一車建材運抵施工現場,市建筑節能與建筑材料管理辦公室主任劉肖群一顆懸了192個小時的心,終于放下了。
城建和建工兩大集團,都有著援建四川、建設奧運場館、保障房的經驗,即使是在山頂、洼地施工,有了“鐵軍”的傾力支援,都不算太難。建材生產廠家支援過四川的臨時安置房,房山這次遇到災害,他們當然全力配合。真正困難的,是如何通過滑坡、斷路,把建材運到施工現場。
記者從劉肖群的工作日志中推算出了一個數據,如果要在幾個固定的點位上按照正常工期建設臨時安置房,供貨需要20天才能完成,施工周期應該在1個月左右。而面對10天的倒排工期,供貨只能在6天至8天內完成。
他們先后用過卡車、轎車、三蹦子,用過工人肩挑手抬,把施工建材送到霞云嶺、南窖鄉還不算難,最難的是往南白岱村送建材。司機在導航儀中找不到這村子,村里的通訊信號時斷時續,沿途道路時遇滑坡,工作人員就在這樣的路上押著整車急需的建材,幾米幾米地向前行進。但這么艱難,卻沒有一棟房屋因材料供應不上而延期。
8月5日23時40分,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站長助理張樹剛,在大石窩鎮半壁店村西完成了137套過渡安置房的質量檢查。宣布通過驗收那一刻,每天工作超過18小時、連續苦干10天的建設者們,都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有的就地坐下了。
燈火通明的安置房施工驗收現場,在山村中耀眼的明亮。僅僅幾小時前,這個村子剛剛完成了臨時用電和正式供電的轉換,就在換閘倒電時那10多分鐘里,張樹剛還和幾名檢查員打著手電搶著查了兩間房:“讓老百姓趕緊住進來,咱這兒一分鐘都不能耽誤。”
26名檢查員,在10天的時間里,檢查驗收了房山區16個鄉、40個安置點5731間安置房的質量。
洪寺村中的公共浴室燒起了熱水,記者看看表,這是昨天15時56分。盡管知道這些援建鐵軍格外需要休息,記者還是咬著牙撥打了一個個電話了解最新情況,但好多電話都無法接通或無人接聽。
好容易打通了一個,對方啞著嗓子疲憊地說:“這幫兄弟們啊,挺到交付那一刻,都手機一扔,往帳篷里一歪——終于能補上個囫圇覺了。”
“那如果定向安置房選好點兒,還讓你們來建設,來不來?”記者忍不住問。
“當然來了!修房、建房咱都不挑,咱有這心啊。”對方來了精神。
翻開市住建委的一份報告,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句話:“10天內完成災區過渡安置房各項建設任務,這是首都建設者創造的又一個災后重建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