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央視科教頻道《健康之路》節目中,專家金鋒稱,炒菜時早放鹽,可以讓氯化鈉的氯揮發出去,就剩下鈉了。(8月17日《新京報》)
這個說法是錯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氯化鈉是非常穩定的化合物,烹調溫度在200℃左右,在該環境下氯化鈉不會分解,氯揮發的情況也不會發生,且鈉是極其活潑的金屬,遇水會立即生成氫氧化鈉。應該說,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需要專家來回答的,每一個學過初中化學的人都知道。
這個說法更是可笑的。不過,金鋒的解釋繼續給我們帶來快樂:是在國外一本介紹生活常識的書中看到,做飯時最好最后放鹽,“書上沒說為什么,我自己推測是因為氯化鈉分解了”。作為科學家,應該有嚴謹的態度,怎么可以想當然?這件事讓早已名聲不佳的專家更加聲名狼藉,簡直是雪上加霜了。
不過,這件事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笑料,而且是一個悲劇,我們也應該吸取一點教訓。第一,作為專家,只應該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發表講話,不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也充當專家。據報道金鋒是一個研究心理學的專家,他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不僅不如化學專家,還可能不如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第二,我們的公眾真的不應迷信專家,對于夸夸其談的專家,首先弄清他們是哪一行的專家,這一點現在我們其實已經做到了;以上兩點,魯迅先生早已說過了:“社會上崇敬名人,于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名人被崇奉所誘惑,也忘記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漸以為一切無不勝人,無所不談,于是乎就悖起來了。其實,專家除了他的專長之外,許多見識是往往不及博識家或常識者的”。
當然,作為公共平臺的電視臺更應該吸取教訓,不要認為專家回答的都是對的。還是魯迅先生曾經說的,“我們應該分別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門,而對于他的專門以外的縱談,卻應加以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