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創新“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用“品牌管理”理念打造學生“金帆藝術團”。25年來,“金帆”已發展為北京市中小學藝術團體的“黃金品牌”,在學生素質教育、學校藝術育人、國家對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25年前,北京市大部分中小學對“藝術教育”還很陌生。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金帆藝術團創始人的陶西平決心,發展中小學“藝術教育”,倡導建立學校藝術團體。1987年,國內校園第一支高水平、大規模、成體系的學生藝術團體——北京學生金帆藝術團正式誕生。
隨后,北京市教育部門逐步建立起一套“品牌管理”的方法,使“金帆”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鄭萼說,金帆團成立25年來,逐漸形成了政府、學校及藝術家、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層級遞進。
教委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使金帆藝術團25年健康運轉。學校作為金帆藝術團的具體承辦單位,在場地、人員、時間等方面給予保障;藝術家們對于金帆團的藝術發展目標進行把關;上千名的家長常年為金帆團提供志愿者服務。
在“三位一體”模式的基礎上,教育部門還引入動態管理及淘汰機制,促進金帆“血液”良性循環。按照《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管理辦法》,教委每三年對原有金帆藝術團進行認定,對新申辦的金帆藝術團開展評審。鄭萼告訴記者,金帆藝術團的管理采用動態與定期評審相結合的辦法。“金帆”不是“世襲制”,評審中達到合格分數線以上的,才可以認定,否則就要被摘牌。
帶領三個學生藝術團取得“金帆藝術團”資格的才曉雯老師對此深有感觸:“‘掛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經常要求學生在成為金帆大家庭的一員后,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掛帆’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新的鞭策。”
據悉,25年來,金帆藝術團從幾十人的小樂隊,發展成為80所學校參與,擁有94個團體,涵蓋交響樂、民樂、管弦樂、話劇等十幾個文化藝術領域的藝術團體,培養了近10萬名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