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年關,部分大齡未婚青年回家過年的好心情伴著一絲隱憂:同輩人一個個成家,可自己還沒對象,親戚朋友會不會追問自己的“個人問題”?面對催婚壓力,不少“剩男剩女”坦陳,準備突擊找對象,但房子、車子、票子等問題篤定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業內專家指出,“看重穩定收入”“收入越高結婚越晚”“婚戀網站成擇偶‘蹊徑’”是中國人三大婚戀現狀。
穩定收入被看重?
張倩是北京一家民營企業的技術員,身材勻稱、收入中等,但已經“單著2年了”。34歲的她見到記者時,滿臉倦容。“我對男方的要求是人品好、肯上進、有一定收入基礎且比較穩定,這也不算挑剔,可就是沒合適的。”她抱怨說,本來年底就忙,一想到回家過年,家里人又要“逼婚”,就煩躁。
“張倩的感受是不少工作在城市的大齡未婚青年的內心寫照。”高級心理咨詢師周小鵬指出,在選擇男性的標準中,更有單身女性把“穩定收入”排在“有房”之前。
中國社工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聯合百合網的一項調研結果也顯示,“穩定收入”“有房”“有一定積蓄”成為女性選擇男性經濟條件的三大要素。其中,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男人有穩定收入就可以結婚。
收入越高結婚越晚?
2011年,一部《三十而嫁》讓“剩女”余諾諾走紅熒屏。“30”這個數字不斷暗示著大齡未婚青年的“危險紅線”。
中國社工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總干事田范江說,當前對單身人士來說,30歲愈發成為一個重要節點,達到這一年齡段的單身人士普遍存在降低擇偶標準的“小高峰”。“但這一狀況在高收入人群中有例外,存在‘財聚緣散法則’,即收入越高、結婚越晚。結婚越晚,越不降低標準。”
為盡快脫離單身,越來越多的高收入單身人士選擇網絡交友或婚介服務,為了尋找意中人不惜重金。百合網的一項網絡調查結果顯示,33.5%的受訪女性和25.9%的受訪男性在已經錯過理想婚齡的情況下仍堅持不降低擇偶標準。
家庭社會學家王治國說,這就是心理學理論中所謂的“沉沒成本”,即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時間、金錢、精力等。很多人恰恰因為“沉沒成本”的因素,總是不愿意改變擇偶標準,才會為擇偶支付更多的時間和費用。
婚戀網站漸成擇偶“蹊徑”?
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80后”甚至“90后”,似乎更傾向于將網絡作為婚戀的重要途徑。
百合網的年度婚戀調查顯示,單身人士擇偶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婚戀網交友(68.9%),同比上升了四成左右。
“這種現象一方面與《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等電視相親節目的日漸火爆有很大關系,讓人們熟知婚戀網站相親方式。”王治國說,另一方面,婚戀網站開始推行實名制注冊,也讓單身人士對網絡擇偶更有信任感。“當然,目前適婚的群體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對婚戀網站擇偶也會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