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你被“大材小用”了嗎?

2013-03-15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近日,一項來自國外的“全球工作監察調查”顯示,84%的中國人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盡管很多人質疑這項調查的科學性與代表性,但聯想到近年來頻繁出現的研究生爭當清潔工、本科生甘做收費員、名牌大學生賣豬肉等新聞,有關“大材小用”的話題成為熱點焦點,引發人們對職場自我定位和就業心態的討論。

  “大材小用”反映社會心態和職業匹配度

  經濟發展狀況與人才培養脫節,社會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緊缺

  “對于‘超八成國人認為自己大材小用’的調查,應加以甄別、客觀分析。”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表示,大家普遍認同“大材小用”現象的存在,是一種主觀的表達,但確實反映了一種社會心態,是不滿情緒的流露。“從深層次上講,這說明我國的人才市場機制并不完善,還存在漏洞和缺陷。”李強說。

  李強分析,我國的人才配置經歷了兩種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力資源是由國家來配置的,行政干預的成分較強,大學生都是國家包分配。“那時的口號是‘人人都是螺絲釘’、‘我是革命的一塊磚’,沒人會提大材小用的問題。”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逐漸變為由市場配置人才。“人才在市場中流動,如果市場機制完善的話,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也就不會有大材小用的感覺了。”李強強調,問題的關鍵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還太短,市場機制并不健全,人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受到很多市場之外的干擾因素,如權力、金錢、關系、背景等等,人才上升通道也受這些因素影響,就會產生大材小用、懷才不遇的感覺。

  李強認為,社會要發展、國家要強盛,一個完善的、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好的機制,人才流失現象就會比較嚴重。他同時表示,也要看到我國的市場機制在逐步完善。他舉例說,中央電視臺的星光大道欄目為何受歡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再如很多單位在人才選拔、任用上日益透明、規范,公開招聘、競聘等,不僅給企業帶來活力,也推動了社會進步。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都陽說,“大材小用”反映的是匹配問題,這不是中國所特有的現象。“我們與歐盟合作一個‘新職業、新技能’項目,研究的就是什么樣的人和什么樣的職位匹配問題,發現歐洲也面臨著這樣的情況。如果人的技能和社會需求不相匹配,就會出現‘大材小用’等現象。”

  都陽分析說,我國由于教育改革滯后,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和社會需求脫節;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經濟發展結構與人才培養脫節,經濟結構轉型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高校擴招造成普通人才供給偏多,社會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卻很緊缺。

  人們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有“大材小用”之感,除了自我評價以外,很大程度上與社會的評價體系有關。“我國現有的評價體系比較單一,基本就是金錢評價體系,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有錢。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有誤導、誤區。”李強認為,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有很多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都沒有得到應得的尊重,尤其是體力勞動者不被尊重。“我國以前有八級技術分級制度,在工廠里一個人能當上4級工、5級工,就很受人尊敬。現在的打工者,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做了很大貢獻,為啥叫流動人口、農民工?看一下國外,制造工藝最好、技術操作水平極高的德國等國家,也是最尊重各種技術工人的。”李強說。

“材”不僅僅是學歷和資本,“用”不簡單等同于成功

  整個社會要形成尊重勞動者的氛圍,避免“人才高消費”,大家都做好自己分內事

  要避免人才浪費,做到人盡其用,迫切需要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推動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晉升的平等競爭環境。同時還要建立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其中既包括自我評價,更重要的則是社會評價體系。

  “何為大材、何為小材?對人才要有正確的認識,對成功也要有不同的評判標準。不能單一的以金錢或者學歷來界定‘材’,也不能把‘用’等同于所謂的成功,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堅守崗位職責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用’。古代的賣油翁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平凡的工作都有值得鉆研的地方。只要整個社會形成尊重勞動者的氛圍,人們愛崗敬業,大家都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行業的整體水平就會提升。”

  如果整個社會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人才高消費”現象。有專家表示,現在很多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普遍提出高學歷的要求,本科生或者專科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卻把門檻提高到碩士甚至博士,這種人才的高消費實際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費。

  采訪中多位專家都表示,感嘆“大材小用”的年輕人更要腳踏實地,對自己有正確的評價,不能因為自己的高學歷就認為自己是“大材”,輕視眼前的工作。大學生有知識、有能力,卻缺乏實際經驗。也有專家認為,“大材小用”本身是個偽問題,任何工作都是“干”出來的,不能指望“牢騷”和“抱怨”給自己帶來好工作、好職位。

  都陽則從經濟政策的角度建議,在經濟結構轉型時期,國家應鼓勵就業創新和轉型,激發年輕人從事個人創業的熱情,讓人才投入的回報能得到體現。政府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提高社會基本保障和福利,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在勞動力市場運轉上,政府應多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信息。

  長期研究就業問題的都陽表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越來越多,短期可能出現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的情況。但從中長期來看,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升必將促進生產力的進步。另一方面,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要與社會需求接軌,增設職業規劃、職業設計等內容。更重要的是從基礎教育開始,就要注重保護和培養獨立意識、冒險精神、創新思維、社會責任。

  李強表示,換一個角度看待“大材小用”,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進入農業、家政、環衛等行業,既說明大學生們就業觀念的多元化,從長遠來看也能夠提升這些行業的整體水平。“如果大學生能真正成功地種有機蔬菜、養有機豬,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