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踏青正當時 記好“五宜、五不宜”

2013-04-06  來源: 山西晚報
[字體: ]

“時至清明,春意正濃,當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之時,人與天地相應,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必能達到調養生息的目的。”4月3日,清明前夕,特別邀請中華醫學會針刀分會常務理事、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養生專家楊潤來為大家講授清明時節的中醫養生之道。

    清明為什么適宜踏青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放風箏、插柳等習俗。為什么如此多的活動都安排在清明時節進行呢?楊潤介紹,清明作為季春時節,陰氣減弱,陽氣升發,清風吹面不寒,天地萬物告別嚴冬的封藏,開始復蘇生發。“人的身體也一樣,新陳代謝,氣血循環加快,出現身體輕松,精神煥發的狀態。”楊潤說,在清明陽氣上長之季,在吹面不寒的清風中,在明朗舒暢的陽光里,我們要去踏青,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大好時機,也是人體自己調節的必要。通過踏青加快新陳代謝,提高免疫機能,疏導身體五臟六腑氣機,避免肝陽不亢,肝氣不郁,中風等疾病的發生。

    【踏青注意事項】

    五不宜:不宜早,早晨太陽未出之時,霧霾偏重,氧分相對不足,不宜太早;不宜空,腹中空空去晨練,容易引起腹中的不適,應喝杯白開水,加點小吃;不宜露,不要穿得太少,因為畢竟寒氣還沒完全撤退;不宜激,運動強度不宜過大;不宜急,應該先熱身,再做運動。

    五宜:宜喝熱水,最好運動前喝水,運動后排尿,促進我們身體的代謝;宜三暖,暖頭,暖肚,暖腳;宜放松,運動時身心放松,無雜念,不做過激動作;宜適量,微微發汗,最好不要出現疲倦感;宜結伴,踏青時歡聲笑語,有助于氣機的舒暢。

    老人和兒童要格外注意

    清明期間,不少人會選擇扶老攜幼、舉家出游。楊潤說,親人們一起出游,有利于排遣壓力,舒緩神經,還能增進彼此了解,十分有益。但是,家庭成員要格外照顧老人和兒童,因為他們的機體抵抗力差,極易因勞累和氣候變化沾染疾病。

    首先,清明前后,山西省時常會遇到低溫、陰雨、強對流天氣,所以兒童要注意穿著適當,不要坐在陰涼潮濕的地方,以免受潮致病,有過敏史的人還要備好抗過敏藥品,最好回避有花的地方;其次,要注意平衡營養,春天易見兒童皮膚粗糙,宜適當補充維生素A,多食用一些胡蘿卜粥和青筍等綠色蔬菜,盡量滿足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蛋白少油膩,并保證食量與體力活動平衡;最后,家長要格外注意孩子的個人衛生,春天萬物復生,各類細菌也大量繁殖,此時必須讓孩子正確洗手,尤其注意眼睛衛生以防止紅眼病的發生。

    老年朋友的養生要領應遵循以下幾點:首先,應適當鍛煉,運氣助陽,排泄病氣;其次,注意飲食方面的調整,熱量攝入不要太高,少吃甜食,每餐進食八分飽即可;第三,要注意防中風,中風是春天里對老年人生命威脅最嚴重的一大疾病,中風病先兆信號有肢體麻木、耳鳴異常、全身乏力、視物昏花、步履蹣跚、說話絆舌,一旦出現中風先兆信號,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診治。

    ■飲食原則

    清明正值季春,是氣候由陰轉陽的轉折點,合人體五臟六腑為肝、膽,五味為酸。

    《黃帝內經》指出:“肝若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所以肝陽上升時節,不宜食用“發”的食物(如雞肉、羊肉等),多蛋白少油膩,限制膽固醇的攝入,忌大燥大補之品,如羊血、雞血、蟹黃、狗肉、鵪鶉等動物內臟;應多吃柔肝養肺的食物,薺菜、菠菜、淮山、銀耳、胡蘿卜、青筍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水果可選蘋果、香蕉、柑橘等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多的品種,提高免疫力。春季肝木旺,易克脾土,故飲食不宜冷、膩,以防傷脾導致消化不良,脅腹脹痛,泄瀉等。

    針對清明時節容易出現的鼻出血,目赤干癢,養生專家建議大家,可以將決明子、菊花、枸杞子、山萸肉、桑葚等泡水喝。如果有閑情雅致,不妨邀請三五好友,在家中聊聊天,煮一鍋五味煎湯粥與大家分享,也是不錯的選擇。

    【食材】炒決明子15克,菊花10克,枸杞子、山萸肉、桑葚各20克。

    【做法】上述食材清洗后,加水煮20分鐘,取其汁和大米同煮,熟后加入少量冰糖即成。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