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首屆轉基因食品嘉年華”活動的科學家現場回答觀眾的提問。從左至右依次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
最近一段時間,轉基因食品又成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一個熱門話題。
2013年10月19日,“全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嘗會”上,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透露,61名院士聯署簽名,給國家領導人寫了一封建議書,呼吁國家支持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據透露,“61名院士在建議書中寫道,‘推動轉基因水稻種植產業化不能再等,再遲緩就是誤國’。”此事經媒體披露,引起極大關注。時隔一個多月后,仍然有媒體以大篇幅的報道,試圖探尋61位院士聯署建議書的內情。
社會的關注、媒體的追逐,說到底還要歸因于整個社會面對轉基因食品時的“分裂”。支持者說,經過國家批準的轉基因食品不僅無害,而且利國利民;反對者則認為,轉基因食品致癌、不健康,還有可能是“帝國主義的陰謀”,等等。兩種觀點一時難分高下,爭議恐怕還要長期持續下去。不過,在崇尚科學的今天,于一片吵鬧聲中聽科學家的意見,也許更能帶來冷靜的思考。
12月1日,“首屆轉基因食品嘉年華”活動在北京后山現代藝術中心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等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圍繞當前社會上對轉基因食品的一些關注重點,進行了各自的解析。
我們吃了豬的基因,怎么沒變成豬呢?
陳君石:轉基因現在變成了洪水猛獸,或者被說成事“美帝國主義的陰謀”等等,我覺得所有的這些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轉基因作物變成食品以后,吃進去之后對消費者身體有害。這是一個根本原因。
人們產生這種擔心,是因為不了解什么是轉基因作物。其實,我們生活中所接觸的,不管是植物性的食品還是動物性的食品,只要出了一個新的品種,一定是基因發生改變的結果。現在已經變得很常見的小西紅柿,大家都說是轉基因的,其實根本不是。它是用傳統雜交的技術產生的新西紅柿品種。基因不改變,出不了農業新品種。轉基因不過是讓基因發生改變的新技術,我們稱之為“現代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的優點在于,這個基因從哪里來、放到哪里去,是一個基因,還是兩個基因,都清清楚楚的。農業部已經批準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就改變了兩個基因。而雜交水稻呢?大家認為是沒有任何安全問題的。但它改變了多少基因,沒有人知道,但是改變的應該絕不是一兩個基因,甚至是不是有幾十個基因被改變了?一種農作物被改變一兩個基因就被懷疑不安全,基因被改變很多的卻被認為沒有問題,這很不公平。
基因是蛋白質的一部分,不管是我們吃進去的植物蛋白,如糧食、蔬菜、水果里的蛋白,還是動物蛋白,如豬、牛、羊的蛋白,它們都有基因。對這些植物性的和動物性蛋白里面所含有的基因,人的肌體對它們是一視同仁的,胃里的胃酸和消化酶是一樣消化吸收的。其實,我們食用的食品里已經沒有什么轉基因了,哪怕作物或者動物的蛋白質里面有一點殘留的基因片斷,我們的胃很快就把它消化吸收掉了,根本不會發生另外的基因作用。如果人的身體健康會受外來基因作用的影響,那我們吃豬肉之后怎么沒變成豬呢?我們明明吃下了豬的基因,為什么就不擔心呢?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政府對轉基因食品,對農作物的研究開發和最后的商品化,都有一套嚴格的規定,中國也是如此。一個轉基因作物或動物的產生,從實驗室新基因的研究開發,一直到最后能夠到消費者的餐桌上,起碼要經過8-10年。為什么要經過這么長時間?是因為要經過非常嚴格的科學研究和政府部門非常嚴格的實驗和評審。所以,我覺得吃轉基因食品還是很安全、放心的。
轉基因食品近20年沒出事,傳統食品卻天天出問題
羅云波:中國人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擔心,其中一個最大的疑慮是怕斷子絕孫。為什么說吃轉基因食品就能斷子絕孫?是因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用“斷子絕孫”這句話來形容轉基因食品的“危害”,能勾起中國人最敏感、也是最脆弱的神經。在非洲,也有類似的說法。非洲有人說,吃了轉基因食品會改變人的性取向,很可能變成同性戀者。性取向的改變,會導致艾滋病的增多。總之,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對于轉基因食品所謂的危害,有不同的說法。
為什么轉基因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事情,居然在中國成了大問題?原因好像非常復雜。我想講的是,在世界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轉基因食品已經相當普遍了,即便是在中國,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你可能都已經接觸到了轉基因食品。比如說,轉基因食用油,我們國家是明明白白要標識的。我國每年從南美國家進口5800萬噸大豆,而我們自己生產的大豆只有1000萬噸左右。這1000萬噸主要用來做豆腐、豆芽等。因此,如果你在中國要想不吃轉基因食品,只能不下餐館不吃食堂,因為里面很多都是用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或者是進口轉基因菜籽榨出的油。
一個新農業品種,其新基因的得來方式有很多,轉基因只是其中的一種。對于雜交種,我們認為它是非常安全的,我們為了獲得某一種基因,為了改造某一種作物的基因,往往需要得到很多不相干的基因,就跟買東西要搭售一樣。
說道食品的安全性,科學家只能說沒有絕對安全的食品,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比傳統食品更低。現在的安全性評價原則和評價程序確定的規章制度是有效的,為什么?因為我們的轉基因技術已經用了幾十年了,轉基因食品上市、大規模利用也將近20年了,但還沒有一例因為吃了轉基因食品而生病或者死亡的案件。相反,傳統食品天天都在出問題。
我不只是講轉基因食品安全,生活中我也是吃轉基因食品的。實際上,我們現在的轉基因食品非常有限,不過我家里的食用油都是轉基因的,因為我刻意去選它,理由是它更安全。第一,它農藥殘留少;第二,它很少有作物被昆蟲咬了以后帶來的危害,這種危害就是生物毒素,蟲子咬過作物以后會產生很多生物毒素。
一個美國人每年吃的轉基因大豆,可能相當于一個中國人每年吃的大米
云無心:我在美國食品行業工作了很多年,了解一些情況。轉基因食品在國外的情況需要分成兩個層次來看,一是法律規定,一是市場接受程度。就法律規定來說,世界各國、各國際權威組織,比如食品法典委員會以及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各個主要國家的法律,相關規定基本上是一樣的——所有的轉基因作物必須經過個案審核,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流程,批準上市以后才被認為沒有安全性問題。跟傳統食品一樣安全,被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在法律上都沒有問題,但是在民間市場接受程度上,各國的差別比較大。相對來說,歐洲的反對力量比較強,北美市場的接受度相對好得多。
我們在網上經常看到一種說法:轉基因食品是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陰謀,他們自己不吃,卻都弄到中國來。這種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一個美國人平均一年吃到多少來自于轉基因作物的食品?2012年,平均每個美國人吃130磅糖,其中的差不多40磅來自于轉基因作物。美國農業部的統計顯示,每個美國人一年吃20公斤左右的大豆油、5公斤左右的菜籽油和5公斤左右的玉米油,這些基本也都來自轉基因作物。再看玉米。美國轉基因玉米的種植面積,占玉米總種植面積的90%。美國人吃的玉米比中國人要多,除了玉米糖漿、高果糖漿之外,還直接食用以玉米做的早餐麥片;美國人的烘焙食品中也含有大量玉米粉,包括專為孩子做的零食。去年,美國一個新的轉基因甜玉米上市了,開發者的打算是將來讓甜玉米的市場份額占到40%。
大家最關心的是大豆。在美國,用大豆做出來的大豆粉、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各種各樣的食品中都有。而且,大豆食品并不是窮人才吃的食物,用大豆蛋白做的飲料和蛋白棒,現在是作為健康零食和健康飲料出現在市場上的;給時尚女性用于減肥用的“營養代餐”,也都以大豆蛋白為基礎原料。此外,在美國的各種加工食品中,比如肉類和海鮮產品中,也會加入許多大豆蛋白。大豆卵磷脂在美國是應用最廣泛的乳化劑,它也來自于大豆。這就是美國人使用轉基因大豆的大概情況。算下來,每個美國人吃的轉基因大豆,跟我們中國人吃的大米數量差不多,可能有70多公斤。
轉基因作物的“毒性”,就像唾沫能毒死蟲子而對人體無害
抗蟲轉基因農作物,蟲子是不吃的,因為蟲子吃了會死。這一問題也是引起社會上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產生擔憂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人質疑:蟲子能吃死,人難道不會?
陳君石:轉基因作物往往只能針對一種害蟲,希望它能夠解決所有的害蟲,這是做不到,只能針對一種。轉基因棉花就是這樣。至于蟲子吃了轉基因作物會死,而人不會死的原因,是因為它在生物學的作用機理上對人體沒有作用。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它有很強的特征性。
羅云波:抗蟲主要靠BT蛋白(基因),昆蟲吃了這種基因就會死掉。那么,人為什么沒吃死?有人說,昆蟲那么小,而人那么大,所以吃一點無所謂。其實原因并非如此,要從致毒的機理方面來解釋。一個有毒蛋白要在生物體內起作用,需要這個生物體一定要有受體來接受這個蛋白。BT蛋白只對鱗翅目的昆蟲有作用,是因為這種昆蟲體內有受體,而人體本身并沒有這樣的受體,所以它對人體一點作用都沒有。舉個例子,比如說蛇毒里有神經毒素蛋白,如果我們被毒蛇咬傷,必須盡快處理,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在叢林當中,有很多動物是不怕被蛇咬的,因為它們的體內沒有神經毒素蛋白受體。再比如,我們的唾液對很多昆蟲來說是有毒的,有的小孩看到昆蟲在地上爬,吐一口唾沫就能毒得它爬不動,而我們都知道,唾沫并對人來說是無毒的。
現在中國的轉基因技術不次于世界上任何國家
未來農業革新的必由之路,在于對新型技術的利用。既然眾多科學家支持推廣轉基因技術用于農業,但我國迄今為止依然沒有批準轉基因大豆或玉米在國內種植,而是每年斥巨資從國外進口,這是為什么?
羅云波:我的理解是,一個新技術的應用,尤其是能夠推動生產力、能夠造福我們社會的新技術的應用,一定要有土壤和環境。轉基因技術是目前人們還不太了解的技術,如果要在中國利用,需要更多的人達成共識。大家都知道,國家民族要發展,安定是最重要的。我們在寬松的環境下,轉基因技術才會真正造福國家。現在我們大量進口國外的轉基因產品,錢都讓國外賺了,很讓人痛心。比如轉基因棉花,過去,90%以上都是進口的國外抗蟲棉,后來,我們發展了自己的抗蟲棉,國外的很快就變得非常少了,現在90%以上都是我們自己生產的。反觀大豆,現在媒體也說我們的大豆產業“淪陷”了,基本上受制于人,如果哪一天人家不賣給我們大豆,不光是食用油,我們的豬肉、雞肉馬上就供應不上了。如今,轉基因玉米等其他糧食作物又在叩我們的國門,我們要有緊迫感。
陳君石:現在中國的轉基因技術不次于世界上任何國家,特別是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玉米技術。我們的問題不是沒有掌握這樣的技術,而是安全性評價研究和審批的時間很長。另一個問題是我們產業化的進程非常慢。為什么慢?有很多復雜的原因,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現在是民主決策,講安定團結,政府作為決策者需要考慮,假如反對聲音比較大,步子就需要慢一點。我們需要更多的社會正面輿論來支持轉基因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