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攝影
國家食藥總局確定了27項保健食品功能范圍,但去火、清肺、養胃、補腦、壯陽等偽概念卻被生產廠家利用,在坊間大行其道。專家解釋,這些概念多借助中醫藥文化演繹,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區分標準,進而具體規定食品廣告要求。
“上火”這兩個字實際上只是老百姓的一種感覺。
2014年12月22日,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委員會審議,二審稿規定,可用于保健食品生產但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生產的物質目錄 以及用量,和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的目錄,由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制定、調整并公布。但實際生活 中,坊間被熱傳的各種食品“功能”早已悄無聲息地“深入人心”:去火、清肺、養胃、補腦、壯陽……在超市里,隨處可見各種功能宣稱的食品。但仔細查驗后便 可發現,這些夸大營養和功效的食品,并不是保健食品。
普通食品不能宣稱“功效”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研究員張堅認為,食品就是提供基本的營養物質,不能說有什么功效。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 生素,共五大類。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因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稱之為宏量營養素。各類包裝食品,在營養成分表里,這幾樣也是必須注 明的。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介紹,消費者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標志辨別食品和保健食品,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和《保健食品標識規定》,保健食品標簽上應當標有保健食品專用標志“藍帽子”。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2015年我國營養與保健食品產值預計將達到1萬億,并形成10家以上產品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百強企業生產集中度超過50%。這么巨大的市場,讓無數食品企業為之眼熱,并紛紛“打擦邊球”參與。
宋華琳說,《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一審稿中均規定,食品廣告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但大量“打擦邊球”的功能性 食品的出現,不僅容易誤導消費者,也造成食品安全監管的灰色地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區分標準,進而具體規定食品廣告要求。
功能宣稱多借助中醫藥文化概念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介紹,這些產品功能宣稱其實是借助傳統中醫藥文化中的概念,也只有中國人聽得明白。至于某些產 品所宣稱的一些功能,在學術界及專家中也有很大的爭議。對于長期存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食品功能宣稱,現在確實沒有明確的管理辦法,未來有可能采取區 別于現有保健食品管理的方法進行監管。
根據之前的定義,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 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對于一些未獲得保健食品審批的食品能否宣稱一些功能,也要等待食品安全法的修訂。何計 國說,“比如說我們經常接觸的普通食品,如大棗、紅豆等,能否有一定的功能宣稱等,因為事實上,可以說每種食品都有一定的功效,只是功效大小、針對人群等 有所不同而已。”
申報新功能成本高,企業更愿打“擦邊球”
目前國家確認的保健食品功能宣稱為27種,但市場上的相關或類似產品多種多樣,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徐華鋒表示,目前的功能宣稱的確已經很難涵 蓋市場上所有的產品,另外,“受傳統‘藥食同源’觀念的影響,很多食品也具備某些方面的功效,但人們在購買時,某些食品是否‘對癥’,還是應該以國家相關 審批為準,因為這是對功效明確性的最好證明。我們不排除某些普通食品可能具有某種功能,但區別在于功能并未得到相關部門審驗。另一方面,其實保健食品的功 能宣稱一直是開放的,現在企業也可以提出申請新的保健食品功能,提交相應的材料證明其有效性的依據和方法等,通過審評委員會評審即可。”
在目前實行的管理模式下,一款產品要獲得保健食品審批(即小藍帽),首先要進行試驗,包括毒理學試驗、功能學試驗、功效成分或標志性成分檢測、衛生學試驗、穩定性試驗等諸多內容。
“從時間上來說,這些試驗可能持續數月或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尤其是一些涉及人體試驗的項目,然后進行申請,符合情況后由省級部門向國家相關部門 遞交申請,相關部門與保健食品審評中心組織專家對產品的配方、配伍科學性及其他生產標準等進行審核,通過審核后才能獲得保健食品審批,宣稱相應的保健功 能。”
徐華鋒認為,一項新功能的宣稱總是要費時費力的,如果一項新的功能被申報并通過評審,而國家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一些企業并不愿花費額外的時間 和成本。真正申報一項新功能的成本未必有多高,但直接審批現有功能相對簡單,這也是有些廠家在宣傳時寧愿打擦邊球也不愿申報的原因之一。
■ 熱詞辨析
“去火”等坊間說法不準確
藥劑師營養師陳培毅介紹,去火、清肺、養胃、補腦、壯陽,這幾個在坊間流行的說法,其實并不完全準確。在中醫理論中,只有清肺才是準確的說法, 其他幾個都是老百姓的民間通俗說法。其實也就是平時說的感冒一樣,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沒有感冒的說法,西醫稱之為上呼吸道感染,中醫則稱為外感風寒、 或者外感風熱。
去火,在中醫里可稱為清熱;養胃,在中醫里可稱為健脾;補腦,在中醫里可稱為益智;壯陽,在中醫里可稱為補腎陽、溫腎助陽。
平時,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會這么說,“哎呀,今天不能吃辣椒,我上火了!”“這兩天嗓子不舒服,上火了!”很多人自己翻點兒清熱去火的中藥,胡亂吃幾顆。日常生活中,了解不同的“上火”癥狀,才能吃對不同的去火食物,選對正確的“滅火器”。
按照傳統中醫的理論,“清熱”可分為清心熱、清胃熱、清肝熱、清肺熱、清腎熱。無論哪一種熱,都有虛實之分,滅這些不同的熱火,選用的滅火器就各有不同。如果辨錯癥、用錯藥、吃錯食物,不是降火過了頭,就是火上澆了油。
上火在中醫里也不是病名
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同仁堂培訓師王喆介紹,上火,這兩個字實際上在中醫里面它也不是一個病名,它只是老百姓的一種感覺。吃這個東西去火,實際 上只是針對實熱癥;但是如果是虛熱癥,一般應采用滋陰降火的方法,而非單純去火。所以上火也要辨癥,不是所有有上火癥狀的人,都是適合通過吃涼性的東西來 去火的。
實際上,最常見的去火的食材就是水,如果在水里加了一些寒涼的東西,比如說涼茶里面一般都會加夏枯草、金銀花等,這些在中醫里面都是寒性的藥材,所以它可能有一定的清熱效果,但是清熱又不能夠完全跟上火去火畫上等號。
涼茶實際上最早就是廣東廣西在喝,因為當地氣候悶熱潮濕,適量飲用涼茶,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吃了辣的再喝涼茶都管用, 比如說本身脾胃虛寒的人,吃了辣的再喝涼茶只會加重腸胃的負擔,不建議這樣去吃;如果經常上火的人,不去解決上火的真正原因,只是想通過喝涼茶來進行調 理,那就更不恰當了,因為這對脾胃的功能,包括人的狀態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現在市面上有一種“新奇”的去火產品,叫奶粉伴侶,是給嬰幼兒吃的,宣稱其跟奶粉一起吃,寶寶就不會有上火的情況。配方里采用了像金銀花、蓮子 芯、淡竹葉等寒涼的東西,小孩處于生命比較特殊的階段,生長發育旺盛,在這個時候如果過多食用寒涼食物,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增加過敏風險,甚至對整個身體 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越來越多的藥品企業正在開始擴大經營范圍,進軍大健康產業。
養胃更多屬于心理安慰
記者了解到,除了江中制藥推出的猴姑餅干,市場上還有不少產品打出了“養胃”的旗號,如黑芝麻乳,以及一些養胃茶、天然本草植物飲料等。不屬于保健食品,卻聲稱能“養胃”,是這些食品的共同點。
各類猴姑餅干稱猴頭菌富含氨基酸和多糖成分;又比如南方黑芝麻乳,除了在新版廣告提出“養胃說”,舊版廣告還曾通過黑芝麻與白色食品進行簡單的比照,凸顯“黑營養”的觀點。
中國藥膳大師王云璋介紹,目前食品的“養胃”功效更多的只是民間傳統說法,大多無法進行科學定量實驗。
養胃既不屬于保健概念,也不屬于醫療概念,更不是營養概念,它究竟是什么概念?要養到什么程度才能算養胃?張堅認為,目前“養胃說”的具體含 義、標準和評價標準都不明晰,食品能“養胃”更多的是給消費者一份心理安慰。在廣告中運用“養胃”等宣傳語,是否違法難以判斷。一方面,“養胃”并不屬于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所確定的27項保健食品的功能范圍;另一方面,“養胃”等用語并非專業的醫療用語,嚴格意義上講,“養胃”并不能直接解釋為治療胃 病。
宣稱壯陽一律屬于假冒保健食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去年9月份曾發文建議消費者不要購買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
目前,我國允許注冊申請的特定保健食品功能有增強免疫力、輔助降血脂、減肥等27項,但不包括補腎壯陽、活血通絡、益氣固本、滋陰壯陽、滋補腎 陽、壯陽補腎等相關功能。原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也從未批準過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因此,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一律屬于假冒保健食品。
《食品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請消費者提高鑒別能力,不要盲目相信各種夸張虛假宣傳。
食藥總局確定的27項保健食品功能范圍
1、增強免疫力
2、輔助降血脂
3、輔助降血糖
4、抗氧化
5、輔助改善記憶
6、緩解視疲勞
7、促進排鉛
8、清咽
9、輔助降血壓
10、改善睡眠
11、促進泌乳
12、緩解體力疲勞
13、提高缺氧耐受力
14、對輻射危害有輔助保護功能
15、減肥
16、改善生長發育
17、增加骨密度
18、改善營養性貧血
19、對化學性肝損傷的輔助保護作用
20、祛痤瘡
21、祛黃褐斑
22、改善皮膚水分
23、改善皮膚油分
24、調節腸道菌群
25、促進消化
26、通便
27、對胃黏膜損傷有輔助保護功能
■ 記者觀察
藥企跨界食品未必有豐厚回報
同樣是看到了保健食品的巨大市場,近年來,江中、三九、貴州百靈……越來越多的藥品企業正在開始擴大經營范圍,進軍大健康產業,開始涉足經營保健食品、營養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領域。
據介紹,這主要是和藥品、食品及保健食品三者的準入條件、消費差別、推廣流通、監管程度差異較大所造成的。
一家制藥企業的負責人介紹,相比于藥品生產的準入門檻高、投入起點及技術要求都較高的特點,食品和保健食品則具備準入相對寬松、投入門檻和技術 要求不高的優勢;而在消費特性方面,藥品則僅針對對癥患者、消費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消費階段僅為治療期間的短期消費行為;而保健食品面向的是亞健康的人 群,消費目的是特定功能,消費階段是長期,至于食品則面向絕大多數人群,消費目的是營養、能量、味覺等,消費階段則是終生;從上述這些特性就已經不難理 解,為什么藥企會大舉進軍食品及保健食品市場了。
何計國認為,很多藥企僅僅看到了大健康產業豐厚的回報,但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所以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用做藥品的思維做食品,就不可行,應該從社會上招聘搞食品的團隊。
藥膳、養生菜多為宣傳噱頭
記者了解到,各種功能宣稱的食品還大量出現在餐飲行業中。因為,我國的傳統飲食中一直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很多地方,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等 地,都會在煲湯時加點當歸、枸杞等藥材,以滋補身體。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介紹,前些年,在養生熱中,藥膳隨之一哄而起,甚至顛倒了藥與膳的關系,藥膳 市場出現混亂現象。比如一些餐館賣所謂的藥膳火鍋,中藥最忌諱的就是辛辣油膩,火鍋里“油水”又很足,這一鍋東西能有什么功效?說白了,這就是利用大眾追 求健康的心理,達到賺錢的目的。
后來,國家出臺了一些法規,對藥膳中藥材的使用等方面進行了約束,加上消費者也比較反感,目前,餐廳掛“藥膳”牌子的已經減少了很多。“說養生菜,其實是打擦邊球的做法,消費者也比較容易接受。”
美食家董克平表示,養生菜,最根本的還是菜,口味很重要。如“黃芪燉母雞”,雖然說有補氣功效,但藥味不能太濃,要用一些調味料來中和。還有茯 苓,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拿它入菜,也要淡化它本身的味道。藥膳本來也該以膳為主,但前些年做反了,中藥味道很濃,影響了人們的味覺享受,以致吃了一次就不 愿再去了。
北京軍區總醫院高干病房高級營養配餐師于仁文介紹,現在提藥膳,大家潛意識里就比較反感,只能提,具有食療作用的食物。另外,藥膳里面只有為數 不多的藥材,也就是說,它的量絕對不夠治療的量,如果要達到足夠治療的量,那么燉出來的肉就全都是中藥味,根本就沒人吃。所以,藥膳很難開展,對于普通消 費者而言,偶爾吃一次根本達不到治療效果,只是心理安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