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老頭》電視劇目前在各大衛視熱播,引發了人們對老年癡呆的關注。而在社會上,老年癡呆老人走失的消息也不時見諸報端。老年癡呆該如何防治?
3100萬老人有輕度認知損害
據2013年北京城市居民的流行病學調查,估計當今我國有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3100萬,其中有些人會轉化為癡呆,年轉化率為14%。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張振馨指出,如果能早日找出這些處在高風險狀態的老人,早日進行藥物干預、非藥物干預等綜合性防治措施(目前國外已有研 究證明其有效性),維護腦的健康,那么就有可能化險為夷,做到不轉化或推遲轉化。實踐證明,通過干預,一些人5到7年內不會轉化為癡呆,這會大大減輕疾病 負擔。
那么,有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有哪些表現呢?張振馨指出,比起以前來,如果出現記憶不好、思維慢、判斷力差、分析能力差等情況,就該到醫院的神經 科進行篩查了。據悉,目前在北京醫院、協和醫院、天壇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醫三院、安貞醫院、煤炭總醫院都有專門的記憶門診。
而對于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包括正常老人,要維護腦健康,非藥物干預很關鍵,甚至可以使萎縮了的大腦得到一定恢復,這包括音樂療法,例如聽自己 喜歡的優美音樂,唱歌、舞蹈、學習樂器,都可以促進記憶;環境療法,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學習新事物;運動療法,如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學習八段錦、五禽戲等帶 有一定技術性的運動;寵物療法,狗是很好的寵物選擇。此外,營養與心理干預也同樣重要。
記性差是癡呆的早期表現
除了有輕度認知損害的老人是老年癡呆的高危人群外,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教授王擁軍提醒,65歲以上老人(無論何種文化程度、無論男女);有癡呆家族史;有血管危險因素,如血壓高、糖尿病等;以上都是老年癡呆的高危人群。
如果發現有記憶障礙,例如記性不好,丟三落四,打算買五六樣東西最后卻只買回一兩樣,昨天甚至不到一天內發生的事情就忘記,反而是年輕時的事情 記得清楚,這些都是老年癡呆的早期表現。還有的老年癡呆患者表現為反復重復一樣的話等。如出現上述問題,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的神經科就診。
我國老年癡呆發現率低于國際
張振馨指出,目前我國高水平的診斷、預防、治療、護理的專家隊伍不足,標準化檢測方法應用不普遍,因此很難早期發現輕度認知損害,不能做到對老年癡呆的個性化、精確化診斷。
例如以前在很多醫院的門診,對老年癡呆患者的篩查沒有統一標準,有的地方只有一兩張量表,局限性大。因此,在我國的一些地方,老年癡呆的發現率 只有0.3%,較多的也只發現10%,與27%的國際標準差距懸殊。目前,我國專家已經與美國專家一起,設計了一份有二十多張的量表,再加上影像、核磁等 輔助手段,如果在全國普及開來,將大大提高發現率。
據悉,我國將成立中國認知損害標準化診治示范與培訓項目組,以期未來在全國搭建認知損害相關疾病國際標準化診斷示范中心網絡,從而促進國內認知損害研究與早期臨床診治的進步。
盡管多年來醫保政策也在改革,然而目前老年癡呆患者依然面臨著巨大的醫療負擔。老年癡呆還沒有納入慢性病范疇進行管理,以北京為例,患者需要每周到醫院開藥,對于一些行動不便的患者來說很麻煩。
而在全國,目前多地(如東北、四川)的老年癡呆藥物在門診開藥不能報銷。在一些地方,上千元的檢查費用,除非住院否則也不能報銷。
合理飲食延緩病情發展
張振馨指出,合理的飲食營養補充,可以延緩癡呆發展的病理過程,盡可能維持身體各器官、組織的功能。協和醫院腸外腸內營養科主任陳偉推薦了以下飲食原則:
(1)保證優質蛋白的充足攝入,其中動物性優質蛋白應占蛋白質總量的50%左右。
(2)減少脂肪和純碳水化合物供給。脂肪供給量控制在50~60克/天為宜。增加富含單不飽和酸脂肪為主的橄欖油、山茶油、油菜籽油的供給,適當增加海魚攝入。膽固醇量控制在300毫克/天以內。限制蔗糖、果糖等純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3)增加維生素攝入,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并應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如鐵、硒、鋅等。
(4)改善食物烹調,不
吃或少吃油炸、油煎、煙熏食物,不吸煙,不飲烈酒。
(5)加強進食監管。食物應用小碗盛放,每次只供給一份。隨著社交自控能力的下降,病人可能會出現食用別人食物的情況,以及進食非可食的物體、變質食物或喝有害液體等行為。因此,應嚴密監控患者的用餐。
(6)減少鈉鹽攝入,適當增加鈣、鎂等供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