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死后“復生”還有哪些可能路徑?

2015-09-22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在深低溫狀態下保存人腦細胞的活性50年,目前看還很難實現。

  

  近日,重慶女作家杜虹選擇死后將自己冷凍,并期待50年后“復生”的新聞“爆紅”網絡,杜虹也被媒體稱為中國首例冰凍自己等待“復生”的逝者。 選擇在死后冰凍自己以求“復生”,是純粹的天方夜譚還是科幻照進現實?記者就目前已有的醫學認知多方請教醫學專家,就冷凍大腦等可能的“復生”手段,為大 家答疑解惑。

  Q:頭顱可以被凍存50年依然保有活性?

  從目前的臨床醫學看很難想象

  國內一家三甲醫院的器官移植專家:目前,美國、西班牙的研究機構,已研發出可以循環灌注,爭取更長時間保存器官活性的保存液,但并未在臨床大規模應用。要在深低溫狀態下,保存器官,而且是人腦細胞的活性50年,這在目前的臨床醫學應用看,很難想象。

  Q:深低溫冷凍對腦細胞會不會有損害?

  可能會對某些組織造成損傷

  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陳贊:頭部在冷凍的過程中,除了細胞外的水分,比如血液形成冰晶會刺破細胞膜。但如果降溫的過程比較慢,細胞內的細胞 漿也會形成冰晶,把原有的體積膨脹10%左右,撐破細胞。解凍時,細胞就會碎裂,這個組織就會壞死。這樣看來,人體冷凍技術需要液氮,做一個急速降溫的過 程,組織細胞內外的水分形成冰晶。但同時,頭顱內的組織和區域非常復雜,他們的代謝率不同,因此,同一降溫過程還是可能會對某些組織造成損傷。

  Q:喚醒術可操作嗎?頭部喚醒后能嫁接在另一身體上嗎?

  實施喚醒術需匹配的冷凍技術

  陳贊:喚醒術,還在基礎研究過程,據我所知,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是看不到。未來,即使喚醒術真的成熟,現在的冷凍技術,也未必適應未來的喚醒條件。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李維新:在換頭手術中,肌肉、骨骼、血管、食管等結構的鏈接已經不成問題,惟一難以突破的,就是脊髓和 腦部神經中樞的連接。也就是延頸(交界)處的脊髓功能重建問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大腦和脊髓的連接是無縫的。脊髓中,還有神經元,還有類似于腦細胞的 細胞。

  這段脊髓,是一個上行激活系統,有獨立發出指令的功能,管著呼吸和心跳。這就是為什么,腦干挫傷,很多病人就沒有治療機會,呼吸心跳立即停止。 從我們的角度,換頭手術,在替代性的產品(比如神經元的替代,干細胞的移植)沒有出來前,就是天方夜譚。必須有很多體外的技術支持,先把上行激活系統包括 腦干轉移出來。

  ■ 延伸閱讀

  轉移記憶的“復生”可能

  無獨有偶,由意大利神經外科專家賽吉爾·卡納維羅發起的人類第一例“換頭”手術計劃于2017年在中國進行。但到目前為止,在動物身上的“換頭”術,還沒有取得實際意義上的成功。

  事實上,器官移植、換頭手術甚至轉移記憶等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看做是死后“復生”的一種途徑。李維新告訴記者,神經外科工作者將來一個很重要的 研究方向,是腦細胞的替代移植。一個人的腦部存儲信息,可以被讀取;一個人想要借助醫學科技延續自己的生命,從他(她)身體中轉移走的,不是頭顱或其他器 官,而是一個有感覺,有意識、有思維的軟件包。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