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共有11個徒步方隊,“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方隊將作為繼三軍儀仗隊之后第一個通過天安門廣場的英模部隊方隊。
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1941年9月發生于河北保定易縣狼牙山,他們英勇頑強、寧死不屈的英雄壯舉,激勵著無數中國人。記者在華北大地采訪時,聽說了一個又一個跟“狼牙山五壯士”一樣的悲壯往事:
1940年夏,在天津市薊縣盤山根據地險峻峭拔的蓮花峰上,7位八路軍戰士陷入重圍后,縱身跳下懸崖,馬占東幸存;
1943年春,北京房山十渡鎮老帽山,被鬼子一路瘋狂追至懸崖邊上的6位八路軍戰士,縱身跳崖,全部犧牲,沒有留下姓名;
1944年3月,內蒙寧城縣山頭鄉李營子前山,在敵人三面圍攻下,50余位八路軍戰士突圍時全體跳下懸崖,9人犧牲,只有3人留下姓名……
記者來到距離狼牙山不到100公里的北京房山區十渡鎮老帽山,這里立著“六壯士永垂不朽”紀念碑。1943年春,日寇加緊對平西抗日根據地 掃蕩。為給群眾等轉移贏得更多時間,八路軍某部一個排奉命趕到老帽山下的小山頭阻擊敵人。在激烈的戰斗中,最后陣地上只剩下6名戰士,彈盡糧絕,被鬼子一 路瘋狂追至懸崖邊上,戰士們縱身跳下懸崖。
記者登上老帽山,艱難攀爬至六壯士跳崖處,絕壁如刀削斧劈,探頭一看,深不見底,風聲尖嘯,令人膽顫心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愛自己的生命,但當年,那些年輕的八路軍戰士,為什么能夠那么決絕地跳下去?
在發黃的史料上,記者找到了晉察冀軍區1943年1月5日的一則通令,表彰1942年12月河北淶水縣曹霸崗村雞蛋坨5名八路軍戰士血戰不降的壯烈事跡,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副司令員肖克共同簽發,上寫:
“……該團副排長李連山率領一個班掩護主力撤退,除傷亡外僅余五人,退至一絕地,彈藥已盡,追兵又至,該團副排長遂決定跳崖,未及跳下即中 彈身亡,其余戰士4人都遵從副排長遺志,由20余丈高崖跳下,全部壯烈犧牲。該副排長李連山及戰士4人,寧死不當俘虜,英勇頑強,精神可佩,望深入傳 達。”
史料中記下了這5名烈士的名字:李連山、王文興、劉榮奎、宋聚奎、邢貴滿。記者被18歲的王文興深深打動:他在跳崖之前,有些“恐高”,戰 友在他眼睛上蒙上一塊白毛巾,他毅然跳了下去。藏在對面山洞中的人們目睹了這一幕。翌日軍民在懸崖底找到他的遺體時,白毛巾仍然蒙在眼睛上。
記者一直想探究王文興生命最后時刻的細節--他才18歲,他有自己的愛與怕,例如要用白毛巾蒙住眼睛來克服對懸崖的恐懼。但即使用白毛巾蒙 住眼睛迎接死亡,他也不愿意在日本人的槍口下低下頭顱。遺憾的是,王文興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來,記者只查找到:他是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人,1924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參加地方游擊隊,1942年所在部隊編入晉察冀軍區七團……
在華北抗日敵后戰場,這些類似“狼牙山五壯士”的悲壯事跡,大多發生在抗戰最困難的戰略相持階段。這一階段,敵后游擊戰逐漸取代正面戰場的正規戰,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
北京市檔案館展陳處干部王蘭順分析說,一方面八路軍戰士體現出“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侵華日軍的殘忍,這些八路軍戰士寧可戰死,也不愿意遭受被日軍俘虜后的折磨。
“日軍虐待俘虜,有大量的檔案資料,很多俘虜被強迫當勞工。甚至日軍的‘731部隊’和北平的‘1855部隊’這兩支細菌戰部隊,用俘虜做 人體細菌試驗。俘虜都死得非常慘。”王蘭順說,大量檔案事實可以證明,日軍對俘虜非常殘忍,那些被逼上絕境的八路軍戰士,寧可跳崖而死,也不愿意被日軍俘 虜。
史料記載:在全國抗戰的八年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游擊隊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包括日軍52.7萬余人,自身傷亡61萬余人。
“如果只出現一個‘狼牙山五壯士’,可能是偶然的,出現這么多跳崖寧死不屈的戰斗英雄,絕對不是偶然的。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氣節。”北京市房山區文聯副主席、地方志專家張東升說。
張東升表示:“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有理想、有信念的戰士是無所畏懼的,八路軍戰士的理想和信念就是要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把侵 略者趕出中國,他們不怕犧牲,寧愿流盡最后一滴血,也絕不投降。”他同時認為,八路軍戰士頻頻被逼無奈跳崖,也反映了當時山地戰敵強我弱的態勢,八路軍是 “小米加步槍”,遠不如敵人,八路軍靠的是能夠戰勝一切敵人的勇氣,和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的精神。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了保衛祖國,英勇獻身、 視死如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