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古樹就像城市的脊梁,支撐歷史的延承

2009-03-26  來源:中關村環保網
[字體: ]
  曾幾何時,說到保護環境,說到熱愛大自然,我們的眼光就更多地投向了遙遠的地方。說到綠化,我們更多的是在種樹,更多的是在關注花紅草綠,而忽視了古樹保護,這不能不令人感到缺憾與惋惜。
  古樹與其說是樹,倒不如說是一棵承載了歷史變遷的活文化遺產,任憑世事變遷,斗轉星移,古樹巋然不動,用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向人們訴說著時世的滄桑變遷。盡管曾經饑餓,曾經干涸,曾經風霜雪雨,但是古老的身軀依然支撐著生命的張力,和生生不息的人類并肩生存。從這點上說,古樹偉岸的身軀就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指引。
  在進入現代化的今天,對待古樹的態度也就是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如今的城市本身也是由原始村落演變而來的,古樹本身就是城市的原著居民,是我們的另一個祖先。敬重古樹,就是在提倡一種敬畏生命的古老理念。
  對待古樹的態度也是我們對待文化傳承的態度。過去,我們一說到文物,馬上就會想到古建筑,其實古樹也是文物,是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說古樹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古樹不但有活生生的生命,而且還有靈性,不僅是古樹的靈性,更顯示了人類和城市的靈性。善待古樹,就是善待我們悠長的歷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并強調:“城市發展并不等于所有的城市都要建設很多工廠、大馬路和高層建筑。特別是對集中反映歷史文化的老城區、古城遺址、古樹名木等,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嚴加保護,絕不能因進行新的建設使其受到損害或任意遷動位置!钡牵谝恍┏鞘袃H因為“要發展”的簡單理由,古樹就遭到了腰斬,同時失去的,還有與古樹共存的歷史文化。
  看一個城市有沒有文化底蘊,有沒有文化割裂感,不僅要看輝煌燦爛的文物遺留,還可以看城市的古樹。古樹滄桑的枝桿和樹皮,寫下了最權威、最厚重和最生動的文化,古樹就是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者。
  令人欣喜的是,為了保護一棵古樹,城市不惜改變道路設計的事情屢有發生。古樹在,道路退,就在這樣的謙讓中,雖然建設成本無形中提高了不少,但是,卻增加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保護力。
  不管是園林城市還是綠化模范城市,不管是文化名城還是最美麗的城市,不管是最適宜居住的城市還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如果沒有古樹在城市中蒼然屹立,城市就會顯得蒼白。城市的文化氣質從一棵古樹上也能辨認出來,一棵棵古樹就像城市的古老脊梁一樣,支撐著城市歷史的延承。沒有古樹的城市,不僅缺乏文化感,更缺乏厚重的和諧感。
  古樹,才是一個城市里真正的原住民,驅趕原住民,我們要三思而行。不得不挪動時,我們要慎重。假如讓古樹給道路讓位,城市雖然不會因為因此而少了一棵古樹而缺少現代風采,卻會少了一位滄桑的“老居民”。對待綠陰如蓋的古樹,我們真的需要從心里仰視。
  善待古樹,就是善待文化傳承。來源:中國環境報第4版 作者:空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